年底前,本市將徹底終結197項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至少砍掉一半行政審批中介服務 事項,三大系統公布878項“民生清單”,取消七成以上基層證明……記者昨天從本市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本市出臺五大清單,清理規范 政府行政審批,簡化優化公共服務,確保54項改革任務年內完成。
近年來,本市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已取得成效,市級行政審批事項精 簡比例達到52%;投資項目審批流程改革取得突破,國務院已批復同意了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務類建設項目審批改革試點方案,并推廣到其他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領 域;建成市級政務服務中心,40個審批部門的740項審批服務事項實現了統一受理、集中辦理。
市編辦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本市正進一步精簡行政審批,主要在5大 事項上進行清理,包括行政審批事項、中央設定北京市實施的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行政審批中介服務、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涉企收費事項。在此基礎上,年 內將建立5張清單,分別是2016年版市政府部門權力清單;進一步健全完善政府部門責任清單,重點是制定環境保護、緩解擁堵、應急管理等領域的專項責任清 單;完善負面清單,全面實施新增產業禁限目錄;出臺清理行政審批中介服務清單;完善涉企收費目錄清單。
市工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10月1日起,正式實施公司登記五證合一,由多個部門頒發的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統計登記證、社會保險登記證和營業執照將合并為由工商行政部門制發的一證,屆時,市民將由往返5個部門減為1個部門,減少審批環節。
記者了解到,一些社會關注度高、群眾訴求強烈的事項也列入此次改革任 務中,例如名目繁多的基層證明。近期,市編辦會同有關部門對基層開具證明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初步摸清目前街道、居委會日常為群眾開具的證明事項達200 余項,內容涉及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其中不乏奇葩證明,例如“居民在社區被狗咬傷證明”“某人整容后是某人的證明”“減免處罰的家庭困難證明”等。對此, 該負責人表示,在治理時一方面從需求入手,重點對公共服務事項中需要提供證明的規定進行梳理,下決心取消一批;另一方面是在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加大清理力 度,年底前力爭砍掉70%以上的證明事項。同時,保留的事項也要加強管理,既為基層松綁,又為群眾辦事減負。
此外,本市還將推行和加強信用監管,制定信用信息相關管理辦法。在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方面,民政、住建、衛計三大系統將公開878項公共服務事項清單,并推進公共服務模塊化管理,以方便企業和群眾辦事。
解讀
如何看懂“放管服”
放:
2012年以來,本市已先后取消和下放511項審批事項,其中取消 306項、下放205項,精簡比例52%,實現了國務院提出的減少行政審批事項三分之一的要求。同時,清理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87項,清理涉及本 市的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41項,將工商登記153項前置審批事項調整為后置審批事項。在此基礎上,本市今年年底前還將繼續清理。
1、非行政審批事項
任務:年底前197項徹底終結
廣渠路二期項目,一條不到12公里的路,歷時8年尚未建成。審批多、審批慢是重要原因之一。
去年,市政府各部門行政審批項目的權力清單首次公布。此后,除國務院和市政府作出決定并履行相關法定程序對清單進行調整外,其他任何部門不得擅自增設、調整、變動審批事項。
目前,本市共保留7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據有關負責人介紹,與原來 相比,市級審批事項精簡了一半以上,而剩下的多為“含金量”高的“硬骨頭”。今后,本市將持續推動清理行政審批,把完成中央規定任務與開展本市自選動作結 合起來,廣泛聽取企業群眾意見,激發市場活力。
如前不久剛掛牌的市規劃國土委,兩個部門合并后,年底前將對原有的城市規劃和國土規劃完成“兩規合一”。同時,取消一些重復的審批環節,如在既有國有建設用地上的建設項目取消土地預審,不再將建設用地許可證作為辦理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登記的前置條件。
此外,沒有法律法規依據,卻又按照行政許可方式開展的非行政許可審批 也被詬病。去年,市政府對本市設定的23項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全部取消或調整。目前,市政府部門行政審批事項清單中,還有197項中央設定本市實施的非行 政許可審批事項。“年底前,我們將對這些事項全部清理完畢,徹底終結這一審批類別。”該負責人表示。
2、行政審批中介服務
任務:年底前攔腰砍半
審批慢,還有一個重要的牽絆就是審批過程中中介服務事項多、耗時長。 以投資項目為例,企業在辦理審批時需要涉及20多項中介評估、評審,哪一項不“過關”都進不了審批程序,辦不了手續,直接導致了延長項目審批時間、增加了 成本,甚至可能帶來尋租或腐敗問題。
據有關部門統計,本市存在的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共有近400項。 “我們要加大清理力度,目前正在制定清理規范方案,今年年底前至少要砍掉一半事項。”該負責人說,清理原則為凡是沒有依據的或依據不充分的,一律取消;凡 是通過政府內部信息共享能解決的,一律取消;凡是市場機制能調節、企業能自主決策的,不得強制要求委托第三方。
管:
取消繁冗的審批事項和牽制審批進度的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并不代表對相關審批事項放任自流。“放”了之后,本市將從兩方面加大對該事項的監管力度。
1、政府規范“管”
任務:年底前41個部門“雙隨機”達標
檢查任性、執法擾民、執法不公等問題,在一些監管領域時有存在。
去年國務院提出開展“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要求各部門制定隨機抽查事 項清單,建立執法人員庫和檢查對象庫。開展檢查時,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人員,檢查后將結果面向社會公開。今年,國務院提出要求,即“采取隨機 抽查的事項,應達到本部門市場監管執法事項的70%以上,其他行政執法事項的50%以上”。
市編辦有關負責人介紹,根據最近抽查情況,本市41個具有檢查事項的 部門中,37個已開展雙隨機抽查,占90%左右。其中,有14個部門已達標,隨機抽查事項占本部門檢查事項達70%;16個區都已制定方案,開始實施“雙 隨機”。“下一步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大協調督導力度,全面推廣‘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確保年底前達標。”該負責人強調。
2、社會共治“管”
任務:“紅名單”“黑名單”雙管齊下
“實踐證明,單靠政府執法部門的監管,已經很難適應目前的形勢,有時 不僅不能達到監管目的,還容易引起執法機構與企業和群眾的對立。”該負責人介紹,此次“放管服”改革大會提出一個重要轉變,就是要轉變監管理念和監管方 式,通過運用誠信體系、信用信息加強信用監管,逐步形成政府部門協同聯動、行業組織自律管理、信用服務機構積極參與、社會輿論廣泛監督的共治格局。
據了解,北京目前已開始探索,如市工商局在企業信用監管體系,已歸集 信息數量達7400余萬條,日均查詢量超過160萬戶次。該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本市將抓緊研究制定信用信息相關管理辦法,進一步加強信息歸集、公示和應 用,積極推動建立市場主體誠信檔案、行業黑名單制度、市場退出機制,通過“紅名單”“黑名單”雙管齊下,推進協同監管和聯合懲戒。
服:
對于政府部門來說,無論“放”還是“管”,效果都要體現在為企業和群眾的服務上。
1、公共服務
任務:年底前推出“民生清單”
市編辦有關負責人說,近期啟動了公共服務事項梳理試點,率先在民政、 住建、衛計3大民生系統共梳理出878項事項。“民生清單”的模式將在全市推開,年底前完成市、區、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公共服務事項的梳理,將 建立公共服務事項清單,屆時,每個事項都將公開辦理依據、流程、申報材料、辦理時限等要素,作為政府為企業、群眾提供服務的基礎性信息,并納入全市統一的 數據庫嚴格管理。
權力清單、責任清單是從規范政府行為角度出發,明確政府有多少權力事項、承擔什么責任;而服務清單是從方便企業、群眾辦事角度出發,優化政府權力運行、強化責任擔當,群眾辦事時可依據清單按圖索驥。
2、服務手冊
任務:所有涉事服務流程“打包”公布
“我想開餐館,需要什么手續”“孩子出生都要辦什么”……企業、市民辦事時,常常不了解辦理流程。
“我們將按照企業、市民兩個維度,對需要辦理的事項進行梳理、歸類, 形成公共服務模塊化管理。”市編辦有關負責人解釋,每件事可能都涉及多個服務事項,原來需要逐個事項咨詢、分散辦理,缺乏統一流程,今后市編辦將對每件事 涉及到的多個服務事項整合“打包”,制定該事項辦理的整體流程圖,形成服務手冊,使群眾一目了然。目前,西城區已做出探索,推出了西城區行政服務辦事攻 略,在政府相關部門可以找到口袋書,或者通過掃二維碼獲得信息。
該負責人透露,隨著公共服務模塊的不斷制定和完善,具備條件的事項還將能在網上辦理。下一步,本市將著力推進信息共享,加緊研究建立全市統一的大數據中心,逐步整合“條塊”數據信息,消除“信息孤島”,使市民從“少跑路”到“不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