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一小兩個垃圾桶,“干濕分離”分類投放,廚余垃圾清運車錯時進入小區回收,全程GPS定位監控。這種從勁松開始試點的新型垃圾回收模式將在全市 逐步推廣。記者從昨天的城市管理工作會上了解到,年底前,每個區至少將有一個街道實行垃圾分類,而每個街道至少要有一個社區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
在勁松的小區里,原本寫有“廚余”、“可回收”、“其他”字樣的三個垃圾桶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大一小兩個垃圾桶,不遠處還放置著能夠投入可 回收資源的鐵皮柜。“勁松目前正在進行垃圾分類清運和資源回收利用兩網融合的試點。”市城管委固廢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解釋說,小的塑料材質垃圾桶是專門用來 收“廚余”垃圾的,可以放120升廚余垃圾,計劃早晚各清運一次;而大的不銹鋼材質垃圾桶則用來專收“其他”垃圾,容量翻倍達到240升,每天清運一次。 為了防止出現居民分類投放垃圾,垃圾車卻一股腦混裝混運的情況,廚余和其他類垃圾清運車將錯時進入小區清運垃圾,而且每輛車上都會安裝GPS定位系統。鐵 皮柜子則是一款新型的可回收資源智能箱,居民可免費領取到二維碼不干膠,打包好的廢舊報紙、塑料瓶、玻璃瓶、金屬等可回收垃圾在投入之前先貼上二維碼,就 可以攢積分兌換禮品。
從今年起,這種分類投放的方式將在全市部分小區推廣。該負責人表示,鼓勵居民采用這種“干濕分離”的投放方式對垃圾進行分類。年底前,每個區至 少有一個街道實行垃圾分類,而每個街道至少有一個社區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目前西城已拿出推廣方案,計劃用3年時間在全區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
記者同時獲悉,今年本市將新建3000個公用充電樁,重點做好充電樁“五進”工作,也就是要進高校、進政府機關、進企事業單位、進科技園區、進 居民小區,“我們計劃從這些區域選擇150家左右作為推進試點,然后逐年推進。”相關負責人表示,對于充電樁遇到的如設備完好率低、燃油車長時間占位等問 題,正在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法規。
目前本市還有一些小區路和胡同路存在“有路無燈”問題,“十三五”期間,本市將重點解決二環內“有路無燈”問題,相關部門正在和東西城進行協調 摸底。此外,今年市政部門還將推進長安街沿線及“彩虹門”景觀照明提升改造,在城市新建區推廣應用具有北京特色的多功能道路照明復合型路燈桿,在城六區百 條主要大街的公共設施和報刊亭、電話亭等公共設施實現二維碼管理。再改造100個老舊小區熱網,用3年時間對建筑年代在1990年至2000年的“90 后”小區進行管線檢修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