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目前正在安裝、調試設備的重慶單軌3號線上,地車雙向通信、列車定位等關鍵系統由豐臺科技園的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這是“北京創造”的列車自動控制系統(CBTC)核心技術首次出擊全國市場。
“沒有3.2億元的政府采購,CBTC系統現在可能還‘躺’在實驗室里,醒都醒不了,更談不上開拓全國市場了。”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郜春海說。
中關村管委會最新統計顯示,自2009年以來,政府采購中關村自主創新產品累計達到116億元。通過政府采購,交控科技等一大批中關村企業迅速發展壯大,有效拉動了中關村技術創新和產業化進程。
其實,郜春海還有一個身份——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軌道交通運行控制系統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在2004年,北京市科委通過科技立項,由北京交通大學牽頭、北京地鐵運營公司參加,承擔了基于通信的列車自動控制系統核心技術研發。此前,事關地鐵安全與高效運行的自動控制系統一直以進口為主,核心技術大都由德、法、加拿大等國家提供,每公里造價高達1300萬元。
自2007年,項目團隊已經掌握了自動控制系統的核心技術,并在實際運營線路上實施了性能測試和中間試驗。中試結果表明,這套自主研發的系統在安全性、可靠性和舒適性等方面已經達到國外同類產品水平,在某些技術指標上還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盡管安全可靠、技術先進、故障率低,但由于尚未取得市場業績,這套列車自動控制系統在市場推廣上困難很多。恰在此時,北京市出臺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支持辦法,要求對暫不具有市場競爭力,但符合國民經濟發展要求、代表先進技術發展方向的產品,通過政府采購方式進行首購。
地鐵亦莊線的開工建設給國產自動控制系統提供了一個契機。當時北京市通過政府首購的方式,將亦莊線設為這套國產系統的示范工程,政府采購額達到1.5億元。
從2009年,以北京交通大學的研究團隊為基礎,產業化公司——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得以組建,負責示范項目的推進和國產自動控制系統的產品化、工程化與產業化。在亦莊線得到成功應用后,這套國產系統又成功應用到昌平線。
靠著這兩次政府采購項目,交控科技的員工增長到了300多人。緊接著,重慶單軌項目也使用了該系統的核心技術與系統。
郜春海記得外地有一個官員說過一句話,“北京都敢用的東西,我們有什么不敢用的。”他說,今年交控科技將繼續拓展全國市場,力爭合同額達到5億元。“政府采購搭了一個大舞臺,自主創新企業才有了盡情施展的空間。”
交控科技只是眾多受益于政府采購的自主創新企業中的一個。
北京地鐵車輛裝備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國產地鐵電動客車成功應用于地鐵房山線,是國內第一個時速100公里的地鐵電動客車;北京仁創科技集團的生泰砂產品在政府采購后,廣泛應用于奧運工程等300多個項目;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餐廚垃圾處理技術在北京得到應用后,已將模式復制到上海等8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