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面臨的最大威脅來自氣候變化。 |
據英國planetearth.nerc.ac.uk網站報道,最近研究發現,深海正遭受人類活動的嚴重破壞,而且情況趨于惡化。科學家呼吁對深海生態系統進行保護和管理。
深海是指200米深處以下的海域,面積達3.6億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的一半左右,是地球上的最大的一個生態系統和一塊巨大的荒野。深海的平均深度約四公里,地球上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深度接近11公里。
幾百年來人們都用深海來傾倒垃圾,但如今深海面臨的最大威脅還是來自氣候變化。事實上,人們對深海知之甚少,該區域蘊含著豐富的資源,如魚、礦、海底石油和天然氣等。
然而,人類活動究竟對深海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英國國家海洋學中心教授保羅?泰勒(Paul Tyler)表示:“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因為我們知道得太少。但早在80年代,人們就開始了小面積深海石油開發。”
為了評估和解釋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區域性和豐富性,20名來自不同國家的研究者成立了一個為期10年的海洋生物普查項目組。科學家分析了人類活動,特別是廢物處理、開發和氣候變化對深海生物棲息地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造成的影響。
泰勒說:“人們通常只把深海看做一個大的水體,但它其實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里面有山谷、山脈、火山和平原,情況復雜多變。”
塑料、玻璃和金屬垃圾是深海海底最常見的垃圾類型。研究人員稱:“自1973年到1978年間,超過38.7萬噸醫療垃圾倒入了波多黎各海溝。”雖然現在已禁止傾倒廢棄物,如污水、藥物和低級別放射性物質等,但留存在海底的垃圾仍是個問題。
但當前首要危險則是深海開發。由于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開采海底石油和天然氣,并捕撈大量的魚類。再加上氣候變化,深海正面臨著“巨大而迫切的挑戰。”
研究者們表示,氣候變化將超越開采活動成為最具破壞性的因素,它將加重海洋酸性,導致珊瑚和海星、海膽、海參等生物骨骼白堊化的問題。
現在,加強深海管理較為困難,因為傾倒廢棄物、捕魚等活動以及氣候變化對深海的改變遠超科學家的研究。
泰勒表示:“深海活動中最迅速的行動者是資源開發者。盡管我們首先應該立法,接著進行科學研究,然后再開發。但科學家、管理者和立法者一定程度上落在了后面。”
研究者稱:“在公海(占全球海洋面積的64%)實施監管措施,需要審查和修改現行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提供更廣泛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