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監測 > 正文

真相調查:86.3%受訪者感覺向父母盡孝不夠

2011-12-01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體: ]

  專家認為激烈競爭的社會造就了一代“輸不起”的家長,孩子的好分數能“一俊遮百丑”,自私、任性等不良行為家長往往視而不見

    近年來,一位中國留學生機場刺母、深圳一名公務員打罵父母等不孝行為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中國倫理學會慈孝文化專業委員會,也于日前啟動了中華小孝子工程,試圖用5年時間培育出100萬孝子。

    孝子可以培養出來嗎?在“啃老”、“拼爹”現象屢見不鮮的今天,孩子和父母的關系真相是怎樣的呢?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對1581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35.9%的人感覺當今青少年與父母的關系較好,48.0%的人感覺一般,16.1%的感覺較差。受訪者中,“80后”占41.2%,“70后”占35.0%。

    向父母盡孝 僅13.7%的人覺得自己做得“足夠了”

    為何對父母不孝的現象頻出?調查中,68.2%的人認為原因是“父母溺愛孩子的結果”,66.9%的人認為原因是“家庭教育不當的后果”, 62.0%的人認為與“社會道德滑坡”有關,57.6%的人認為與“家庭和社會對‘孝’的教育缺失”有關。

    此外,還有48.0%的人認為不孝現象頻出的原因是“人們壓力大自顧不暇”,39.5%的人認為原因是“父母嚴厲管教激發子女逆反心理”,38.0%的人認為原因是“‘拼爹’的大環境影響”。

    山東省青少年研究所所長張華教授認為,激烈競爭的社會使人們承受著巨大壓力,這造就了一代“輸不起”的家長。在一些家長眼里,課業成績成了最重要的評價標準和整個家庭“快樂的源泉”。孩子的好分數能“一俊遮百丑”,自私、任性等不良行為,家長往往視而不見。長此以往,孩子會慢慢養成以自我為中心思考和處理問題的習慣。

    “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導向的不一致,社會生活中大量揭露人性丑陋、冷漠的負面新聞事件,使青少年成長的社會環境缺少良好的‘文化熏陶’。此外,成人的言行不一致,也‘教會’了許多孩子‘說漂亮的人話’但不按‘人的標準’行事。”張華說。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的公員常旭佳,一直覺得虧欠父母很多。他的父母住在遼寧一個偏遠的農村。因為沒有直達火車,每次回家一個來回他都要在路上花四五天時間,車費要七八百元。加上自己的孩子還小,所以他只能“平均兩三年才能回家探望一下父母,平時也就打個電話,寄些零花錢。”

    調查顯示,在向父母盡孝方面,86.3%的人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僅13.7%的人覺得“足夠了”。

    張華認為,當“80后”開始談婚論嫁,并逐漸成為家庭的主要角色時,現代人關于孝道的困惑與焦灼也在與日俱增。“父母在不遠游”的時代已經過去,為了尋找更好的發展機遇,離家、離鄉、離邦,都已是尋常事兒。雖然現代通訊手段可以變天涯為咫尺,網絡視頻通話可以把天涯游子瞬間帶到眼前,但在“養兒防老”濃厚觀念的驅使下,老人仍在渴望天倫之樂。

    張華說,一個“春節應該在哪里過”的問題,就讓不少“80后”的小夫妻們傷透了腦筋。同住一個城市還可以“趕場”,一頓年夜飯兩頭吃;如果是“雙城”甚至三地生活,就需要提前進入“談判程序”。任何一方“4+2”長輩中只要有一人不體諒,就會引發兩個家族之間的矛盾沖突。

    事實上,對于“80后”來說,真正的考驗還在后面。張華認為,隨著雙方父母年齡的增大,“80后”就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照顧雙方老人,事業家庭肯定難以兩全。

  向父母盡孝就要順從父母嗎

    河南南陽的“80后”李晨潔表示,父母往往會從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意愿“指揮”子女的工作、婚姻。幾年前,李晨潔打工時認識了現在的老公。老公的老家在湖南農村,家里條件不太好,兩家距離又遠,她父親最初堅決不同意。“爸爸很生氣,說選擇他就要跟父母斷絕關系。當時我很難過,父母的生養之恩,舍不掉;但我又喜歡他,這讓我怎么選?”

    后來,她執意把老公帶回家,父親氣得一個月沒有搭理她,還讓她滾出家里。“我老公人很好,對我也很好,經常主動幫爸爸干活,慢慢他們也就接受了。現在我們已經結婚兩年了,一家人關系很好。”

    向父母盡孝就是要順從父母嗎?調查中,46.9%的表示要“視情況而定”,40.0%的人認為“不是”,13.0%的人選擇“是”。

    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王宏圖表示,由于社會、政治、文化、經濟各個方面的改變,現在的“孝”跟傳統意義上的“孝”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他認為,孝道中有一個說法是孝順,就是順著長輩的意思。現在人們也常把“小孩子聽話”作為一種贊美。其實拿上一輩的價值觀和經歷來規制下一輩,對民族的發展不利。所以,現在問題的癥結可能在于,父母不肯放手,孩子又追求自由,雙方矛盾激增。這未必是缺少孝道。

    當今青年如何向父母盡孝?調查中,78.6%的人首選“回家看父母”,65.5%的人選擇“打電話問候”,48.2%的人選擇“滿足父母物質需要”,40.2%的人選擇“聽從父母意見”,37.1%的人選擇“陪在父母身邊”。

    江西南昌的大學教師韋瑋剛工作一年多。畢業時,韋瑋曾去各地考公務員,結果被九江市錄取。他最終放棄了,主要原因是“老媽舍不得,她說去那里,坐火車要20多個小時,還是留在南昌好。我想家里就我這一個孩子,離開也就意味著家里老人真的是無依無靠了。以前覺得父母還很年輕,就這一兩年的時間,我突然發現父母老了,我想陪著他們。”

    韋瑋覺得,孝是代代相傳的,家長以身作則,子女就會耳濡目染。小時候,每次過年過節,父母就帶著他到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家里聚會,其他親戚也帶著自己的兒女過來,一起給老人打掃、收拾。多年來,一家人聚會已形成了習慣。

    “孝子”能培養出來嗎?調查中,46.8%的人覺得“能”,28.5%的人覺得“不能”,24.7%的人表示“不好說”。

    張華認為,從廣義上講,生活即教育。在一個家庭成員互相尊重、互相謙讓、共同分享和分擔一切的家庭中,一般不會出現忤逆不孝的兒孫。孝親敬老既是“教”出來的,更是“做”出來的。

    張華還認為,由國家提倡一種全新的孝道觀,并不斷提高社會化養老的公共服務水平,是解決現代人事業家庭“兩難全”處境的根本策略。當今中國可以說是一個未富先老,缺少完備社會保障的國家,孝親養老問題已經遠遠超出了家庭范疇,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社會問題。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