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晚高峰,地鐵4號線再次縮短晚高峰最小發車間隔20秒,最快2分10秒就有一趟車進站。本周內,地鐵5號線和10號線也將分別縮短發車間隔。
日客流突破700萬人次的地鐵,繼續通過挖潛,緩解客流劇升帶來的“陣痛”。地鐵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今后線網更豐富,真正達到四通八達,客流將全部流動起來,地鐵擁擠情況將得到緩解。
應對一:
發車間隔向“極限”靠近
按照新版運行圖,4號線晚高峰18時至19時,行車間隔實現2分10秒的最小間隔,運能提升17%,列車滿載率將有所降低,乘車環境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進一步縮短發車間隔,是為了應對飛速增長的大客流。負責4號線運營的京港地鐵統計,近期4號線日均客運量達94.5萬人次,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1.4%。其中,早高峰7時至9時,4號線進出站客流達23萬人次,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0%;晚高峰17時至19時,4號線進出站客流達19萬人次,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9%。從今年2月份起,4號線已經通過加開臨客等方式調整晚高峰的運營間隔,緩解大客流沖擊。
隨著全路網的客流不斷增長,這已經是4號線自開線以來第5次縮短最小發車間隔。期間,該線路還采取了增加臨客、放空車、增加高峰時段工作人員數量等方法以緩解各站的客流壓力。
此前據交通委有關負責人表示,2分鐘是本市地鐵安全發車間隔的極限,不會再低于這個限制。目前,4號線自去年8月份起早高峰最小行車間隔已達到2分鐘,大興線為4分鐘。另外,本周三起,地鐵5號線和10號線將縮短發車間隔,最短2分30秒就有一趟車進站。對于許多地鐵線而言,縮短發車間隔的空間已沒多少。
應對二:
早高峰限流站近40個
目前,除了原有的36處常規限流站外,今年又新增了昌平線的生命科學園站以及1號線的五棵松站和萬壽路站等車站。
其中,生命科學園站等新線車站,由于緊鄰商業區、開發區或者小區,所以直接躋身限流車站。而五棵松站和萬壽路站,則是受到了新線“波及”。以萬壽路站為例。1號線為了適應與其他接駁線路發車間隔相匹配,早晚高峰等特殊時段會加開“大站快車”,而萬壽路站屬于被甩站。據了解,該站非通過停車的列車到達車站已近滿載率,因此為做好區域聯動,車站采取適當的限流措施,減緩乘客進站速度。
老牌限流車站也采取了新舉措,緩解換乘壓力。比如天通苑北站在限流區域頂棚加裝了6部擴音器,隨時廣播站內客流情況,讓站外的乘客對限流情況心里有數。昨早惠新西街南口站內,由于電梯大修,客流過于密集,列車“甩站”,雙方向通過不停車。今后,隨著5號線和10號線縮短發車間隔后,如果遇到類似大客流聚集情況,該站都有可能出現列車甩站,以保證站臺候車環境。
相關現場
宣武門站工作人員舉旗帶乘客換乘
作為2號線與4號線的換乘車站,宣武門站昨晚特意加派了5名工作人員,應對此次4號線縮短發車間隔。
17時20分,地鐵2號線宣武門車站值班站長陳琦就提前10分鐘從站長室的柜子里取出4個白色手持喇叭,遞給站務員單芳一個,特意囑咐說:“今天是4號線第一天縮短晚高峰列車間隔,隨時注意站臺客流,一旦超過‘警戒線’就啟動預案。”
她所說的“警戒線”,位于宣武門站4號線換乘2號線的換乘樓梯口。一旦站臺上2號線換乘到4號線的客流隊尾排到了這條“警戒線”,該站將啟動應急預案,由2名工作人員率領部分乘客改由地面換乘。
單芳昨日的疏導位置就在這條“警戒線”附近。“目前換乘乘客較多,請您注意腳下臺階。”舉著小喇叭,她還要注意站臺候車乘客,“請您站在黃線后候車,不要搶上搶下。”記者數了一下,從17時30分到18時,她至少說了四五十遍“注意腳下”等提示語。
趁著一趟車剛走,站臺上稍微松快些,單芳說:“每天從晚上6點開始,這樓梯上的客流就連綿不斷,1秒鐘走五六個人的換乘速度一直能持續30分鐘。以前,沒有設置明確的‘警戒線’,是否采取地面換乘憑的是經驗,但是隨著客流逐漸增加,我們細化了換乘方式。”
宣武門站所屬的地鐵2號線前門站區介紹,地鐵4號線開通以前,該站日均進出站客流不足4萬人次。隨著4號線開通,該站換乘客流加上進出站客流日均達到25萬人次左右。當大興線開通與4號線貫通運營后,宣武門站客流日均達到35萬人次。
“客流增長速度之快,始料不及。”該站區有關負責人介紹,按照新方案,當換乘客流達到“警戒線”后,工作人員將舉著紅旗作為隊首,帶領大約200名左右換乘乘客從西站廳最北側的閘機直接出站,經過地面換乘步行大約15米左右,直接進入地鐵4號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