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監測 > 正文

A股史上最大烏龍怎樣買單

2013-08-20  來源:京華時報
[字體: ]

 光大證券導演的A股“史上最大烏龍”,會為中國證券史留下些什么,現在看來還是個未知數。如果未來記錄下來的僅僅是8月16日市場戲劇性的指數波動,以及程式化調查之后來自監管方的懲處,那么這一事件的意義就可能大大淡化。

    驚天“烏龍指”之所以值得關注,不僅僅在于光大證券將為此付出多么大的代價,是否會有破產之虞,也不僅僅在于那些遭受損失的投資者的憤怒是否會因為得到適當賠償而平息,最重要的是,這根不管有意還是無意釀成大錯的手指,是否能夠帶來超出利益相關者范圍的普遍警醒,讓這根手指點化出證券市場應該有的一些進化。

    目前的關注點,集中在如何賠償上。如果是市場操縱,自然應該依據證券法有關規定重罰。而如果真是無心之失呢?意見在此出現了分野:有人認為,機構出錯不能讓投資者買單,有人則認為,股市買賣自由,因為股指異動跟風的投資者理應風險自負,以此為其投機炒作而非價值投資理念自行買單。

    這種歧義實在有點奇怪。表面看,股市交易是自由買賣,但實際上,普通投資者的應有權利從未真正滿足過。沒有對稱的信息知情權,能留下多少自由意志?沒有嚴謹的監管機制,能有多大的自我救濟空間?在明顯存在交易制度缺陷的市場里談自由買賣,談風險自擔,如同“洗地”。中國股市投資者的投機心理之所以濃郁,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迫形成的。你不能要求普通投資者很專業,不能要求他們在謠言面前當智者,在股市異動時老僧入定,股市從來沒有這種成長環境。

    因此,不管是偶然失誤還是市場操縱,投資者的求償權都不容置疑。當然,人們會擔心是否存在明確的求償途徑。如何確定受損者與“烏龍指”的關系,那些間接受損者是否應算在賠償范圍內,如何確定損失程度,這些均非易事。但是,操作層面的困難,不應該成為動搖保護投資者利益的理由。

    面對求償時產生的這種無力感,反而應該成為制度層面改進現有交易制度和監管機制的理由。股市交易,程式交易越來越普及,量化投資越來越重要,這是趨勢。不找到解決事情的一攬子方案,僅僅就事論事,只會遲滯保護普通投資者利益這一早該確立的股市首要原則的確立時間,只會讓包括期指在內的交易風險一直抬升。沒規則就立規則,哪怕賠償不能很快了結而變得漫長起來。

    人人都期待優化股市環境,這話喊了好多年,而“烏龍指”事件正好提供了契機,讓市場明確該為誰負責。不讓事情草草了之,是用好契機的第一步。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