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焚燒,烽煙年年該怎么熄?
秋風正勁,秸稈焚燒的火又火了。
華北、華東、華中的天空烽煙再起。空中俯瞰,秸稈過火之地,猶如一塊塊“黑傷疤”。
年年此時,都可以看到各地政府的三令五申,狠招怪招頻出的“禁燒令”,動輒數萬干部進村入戶查,千萬資金撒進去補,數十萬財政資金扣,一個火點罰款百萬,約談干部拘留農民……
然而,“秸稈季”里的“燒”與“禁燒”依然膠著難緩。這是年年都要熱議的“死結”?焚燒之火該怎么熄?
記者歷時半年,從夏收追蹤到秋收,深度問診秸稈焚燒“老頑疾”。
16年管不住“一把火” 禁燒儼然成“死結”!
金秋時節,北方玉米熟了,南方稻谷香了,收獲的季節,年年禁止的“烽煙”也升起來了。
21日,記者在穿越江漢平原的318國道沿路兩旁看到,稻茬安靜地留在地里。但烽煙四起仿佛發生在瞬間,一塊五六畝的稻田里躥起一人多高的 火苗,濃煙滾滾升騰。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西灣村的邱桂琴欲哭無淚,她的6畝水稻即將收獲,卻被一場火燒成“爆米花”,罪魁禍首就是秸稈焚燒。相鄰稻田的秸 稈焚燒時,火苗躥到她的田里。
但因秸稈焚燒遭殃的不止是稻田。穿越沃野的高速公路在此時常常烏煙瘴氣,能見度極低,車禍發生率提高,每年不少高速公路因為秸稈焚燒暫時關閉或者限速。
一些地方的發展甚至一度受到影響。湖北荊州地處江漢平原腹地,是一年兩熟到三熟的農業種植區,夏收有小麥、油菜、棉花等,秋收有水稻、玉米等。過去每年5月到11月,當地有半年時間被燒秸稈困擾,“嚇”跑了好幾個招商引資項目。
1999年,環保部出臺禁止露天焚燒秸稈的規定,全國多省市也陸續出臺了相關規定,采取“鐵腕”措施治理露天焚燒秸稈。
一些地方因秸稈“禁燒”工作不力,干部被處罰,地方財政資金被扣甚至罰款。今年上半年,安徽宿州8個鄉鎮14名黨政一把手因禁燒不力被免。今年夏收期間,湖北荊州市先后有182名干部因禁燒不力被問責處理,秋收才過半,當地超過100名干部又被問責。
16年來,各地三令五申、狠招怪招絕招,換來的卻是年年禁燒年年燒。今年形勢仍不容樂觀。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發布10月12日至 18日期間的監測數據顯示,我國秋糧收獲地區秸稈焚燒火點226處,涉及河南省、河北省、安徽省、山西省、山東省、湖北省6個省,與去年同期的21處火點 相比,增加了976%。
“死結”背后三大“糾結”之所以成為“死結”,原因在于多“堵”而少“疏”,“堵”易而“疏”難。16年的“禁燒”,各地也在探索給秸稈資源化利用找出路,背后三對糾結和矛盾待解。
——寶貴的資源為何成為多余的垃圾?
如果是資源,農民為什么愿意付之一炬,一燒了之?如果是垃圾,農村過去做飯取暖、漚肥造房又都是依靠它,發達國家的超市里擺放著它制的家用燃料。今天的秸稈處境尷尬。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深度改變了中國的農村和農業,農村能源結構出現“石化化”“電力化”,生活方式“城鎮化”。 不少農村煮飯不用燒柴,建房不用蓋草,牲畜吃工業化飼料,沼氣池因人口外出增多而蕭條等等。秸稈傳統的能源和材料功能快速消失,成為無處安放只能焚燒的 “垃圾”。
舊的出路沒了,新的出路不暢。對此,農民是“糾結”:一燒了之最經濟、最實惠,也最無奈。
燒秸稈給農村環境帶來的污染,相比對城市的影響有過之而無不及。今年夏收,記者在湖北采訪時,一位農民說,一到燒秸稈時節,家里的衣服都不敢晾在外面;嗓子會痛,眼睛嗆出眼淚,咳嗽的人會多起來……
——量大且分散如何集中化利用?
“疏”的渠道又少又難,背后還有一對深層次矛盾:秸稈作為農業資源,其極度分散性與工業化利用所要求的集中化或便于集中化相沖突。
根據農業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2012年對全國秸稈利用的一份評估報告,2012年我國主要秸稈總產量為9.2億噸,可收集量為7.9億噸,但是分布在全國各地的農村耕地上。
湖北蘄春凱迪綠色能源開發公司燃料部部長孔述告訴記者,蘄春縣當地理論上油菜秸稈年產量為23萬多噸,但是全縣僅4個秸稈收儲點,2009年企業投產至今首次收儲油菜秸稈才達到500噸。
孔述說,企業不可能到田間地頭收,在收儲點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只能依靠農村經紀人。“有時秸稈里會藏些爛棉絮,甚至裝些石頭,到廠必須檢查,否則會壞機器。”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所研究員陳勇說,我國是小農業生產模式,秸稈資源既地域分散又種類繁多,運輸半徑受限制,這些因素使得秸稈成型燃料無法與石化燃料競爭,企業的市場半徑也不能擴大,天生受局限,這是新型工業化利用秸稈的天然掣肘之一。
——高成本如何面對低效益?
近年來,各地對于秸稈綜合利用的實踐中,秸稈發電、熱解聯產、秸稈燃料等生物質能源被視為最有希望的一條出路。
但秸稈看起來價格便宜,但綜合計算下來,確實是“昂貴的原材料”。前幾年大批項目上馬,今天企業存活不多。
在秸稈利用行業工作了十年的孔述給記者算了一筆當前秸稈收儲的成本賬:一噸秸稈在收儲點收購價為260元/噸,有的漲到300元/噸,蘄春 縣內運費80元/噸,上車費下車費約150元/噸,到廠價500元。如果走高速公路到外縣收,到廠價要600元一噸。一噸秸稈發電825度電,收入619 元。“拋開別的成本不計,一噸利潤在100元以內。如果沒有國家補貼,沒人會干這個產業。”
除了原料價格高外,電價、運價等相較于起步階段的秸稈綜合利用企業來講,也是“高不可攀”。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一些所謂的秸稈發電項目實際上基本上都是購買木材、建材廢料等充當原料,每年只是象征性收一下秸稈。有的甚至直接用煤炭發電,套取國家對秸稈發電的補貼。“不這么干,很難存活。”
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副會長熊建說,秸稈做生物質燃料,國家有補貼,每噸生物質成型燃料補140元一噸。很多企業都沖了進去,有的企業一年干到100萬噸,一年補助了1.4億。2013年,國家對生物質成型燃料的補貼取消,行業開會從原先幾百人變成現在十幾人。
科技+產業,“一把火”可變成“一把錢”“死結”和“糾結”究竟能不能解開?近年來,一些地區探索走多元化利用的道路,依靠新科技、新技術,加大政策引導,抓著國家轉型升級戰略,打響了攻堅戰。
——做好傳統秸稈還田,立法和補貼為農民做好服務。
湖北全省年均秸稈量超過3300萬噸。今年年初,這個省通過《關于農作物秸稈露天禁燒和綜合利用的決定》,規定了秸稈還田,下田收割機必須安裝粉碎裝置。
此外,四川、安徽等省近年來都先后對秸稈還田作出要求。
四川廣漢興隆鎮農民陳啟友介紹,夏季粉碎的秸稈一半直接還田,一半堆在田邊漚肥,下一季作物剛好可用。秋季的秸稈粉碎后,直接蓋在冬播作物 上面,保暖過冬。為了方便秸稈堆放,很多農民都在田里留下一小塊地不種,專門放秸稈。“不過,前提是農機直接把秸稈粉碎,不額外收錢。”
當前我國耕地沒有休耕制度,土壤退化日益嚴重。湖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副站長何迅說,秸稈還田對于提升土壤有機質,改善地力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孝感地區試點生物腐熟劑后,當地的秸稈腐爛更快,不影響作物茬口。
——加快新技術整合與科技成果轉化,解決秸稈作為燃料的瓶頸,開創鄉村綠色能源革命。
湖北的《決定》明確提出“燃料化”“能源化”的出路,不少地區已啟動產業布局和配套建設,有的地方已開始能源化和燃料化利用。
在武漢光谷藍焰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鄂州項目部, 記者了解到,村民用秸稈換燃氣,一噸秸稈可以換150方氣,能滿足普通人家4個月的能源供應。目前這個項目已輻射5300多用戶。
“好的技術,市場會認可。藍焰的示范區運用熱解聯產技術解決秸稈難題的一個典范。”湖北省能源局副局長董宏彬說。
在科研院所,還有很多秸稈轉化利用新技術正走出實驗室,進入市場。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教授肖波將秸稈制成“微米燃料”,利用粉塵爆炸的原 理,讓微米級的秸稈燃燒達到1400多度,相當于石化能源的溫度,從而解決秸稈作為燃料的低效率問題,可大大拓寬秸稈工業化利用范圍。
——巧用秸稈作為農業生產基料原料,提升經濟價值。
近年來,食用菌是農民發家致富的產業,秸稈是菌棒很好的基料,不僅可節約生產成本,還可減少木材砍伐。
在湖北京山縣山珍食用菌合作社,一排排秸稈為基料的菌棒擺放整齊。負責人王旭告訴記者,去年開始,他們采用秸稈作為菌棒的基料,年消化秸稈1萬噸以上。“秸稈生態環保,還可縮短香菇生長周期,經濟效益很好。”
此外,不少地方還有將稻草直接加工為優質飼料,銷往內蒙古等牧區。
熊建說,成功的項目都是技術先進、市場認可、農民滿意三方面的結果。歸根結底,解決秸稈焚燒問題必須調動每個環節的積極性,“死局”就活了。
秸稈“禁燒”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多元化綜合利用的行業企業壯大發展、更先進的科技轉化要有一個過程。這中間會反復、會反彈,但走對了方向,久久為功,必有光明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