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減排溫室氣體,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好充分準備,以避免更大的環境風險和經濟損失——我們暫且稱之為“減排戰略”——許多中國企業可能會覺得這樣的話題離自己實在有點遙不可及。
實則不然。在全球氣候變化日益劇烈、國際社會對減排、限排溫室氣體呼聲日益高漲的今天,尋求更清潔、更環保、更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經濟活動和經營方式,已經成為國際企業,特別是諸多跨國企業的必然選擇。
“減排戰略”是“企業環境政策”的重要內涵之一。本報此前曾對企業環境政策進行過深入解析,并指出,企業環境政策的缺失,是中國企業國際化進程中的盲點。同那些真正的國際化大企業相比,我們對“企業環境政策”重要性的認知還處于初級階段,有的企業甚至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對企業環境政策的重視與及時披露,并在實踐中切實履行其社會責任,是中國企業國際化進程中的“必修課”。
而提升“減排戰略”下的“減排意識”,更是中國企業在當前形勢下必須盡快了解和適應的。《京都議定書》并未給中國規定減排義務,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企業就可以高枕無憂,繼續以前那種高排放、高能耗的粗放經濟增長方式,而應該轉變到低排放、低能耗、以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為特征的新型增長和科學發展的方式上。
高溫室氣體排放的經濟增長方式是不可持續的,必將被低碳經濟等低排放經濟增長方式所取代。尤其對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來說,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尋求更清潔、更環保、更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經濟活動和經營方式,既是提高國內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步驟,更是體現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重要舉措。
正如本期報道所指出的,美國許多企業的做法表明,為應對氣候變化而開發的新領域的所需花費是完全可以承受的,而且往往成為企業發展的新動力。經濟學家也指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高效能將在本世紀刺激經濟增長。這一目標對工程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在一些以往被忽視的領域進行研發,如替代能源、二氧化碳吸收、高效能工程技術、輕型建筑材料、重建老工業和能源設施,使用更加清潔的能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