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第七屆世界草莓大會召開還有22天,節日期間工作人員緊鑼密鼓籌備,昌平3500余草莓種植戶翹首以盼
第七屆世界草莓大會主場館的溫室內,成熟的大紅草莓一顆顆連成片,鮮艷欲滴。圖為家在唐山的趙春艷(前)和家在承德的尚冬梅(后)正忙碌著采摘草莓。
室外,地凍天寒。室內,別有洞天。正月初四,走進位于昌平安四路兩側的草莓博覽園,仿佛一不留神走進了春天。
眼前,現代化的日光智能溫室成方連片,走進其間一棟,融融暖意撲面而來。高矮不一的立體種植架上,綠油油的草莓葉子與紅彤彤的草莓果實交相輝映,三五成群的小蜜蜂在剛剛吐蕊的白色小花間嗡嗡飛舞。
這可不是普通的草莓園。“2月18日,第七屆世界草莓大會在昌平召開,這兒是主場館之一,將展示全球各地135個草莓品種,還有17種當前最先進的草莓種植方式。”昌平草莓辦主任王家紅如數家珍。
他所說的世界草莓大會,四年一屆,又被稱為“草莓奧運會”,2月18日至22日將在昌平區舉行第七次盛會。這是世界草莓大會第一次走進亞洲,走進中國,走進北京。眼下,距離大會正式召開還有22天,籌備工作正在緊張進行。從大會組委會到承辦展覽的科技公司,100多號人,春節一個也沒歇。
博覽園各大展廳,處處是一團忙碌之景。工作人員有的在調試設備,有的在布置展廳,有的在給草莓做養護管理。草莓又稱“水果皇后”,打老葉、露新葉,每一株、每一花、每一果都要精心伺候,這樣才能保證品質。記者走進草莓科普展廳,60歲的李曉燕正忙著給草莓疏果、劈杈,拇指大的草莓青果、瘋長的草莓秧子,瞅準了,毫不吝惜地揪下來,扔進腳邊的塑料桶里。
“這些都不要了?”
“不要了!腦袋太多,長不開!”邊干活,李曉燕邊給記者科普。“一株苗,最多就能留兩顆花心、幾個果,這樣長出來的草莓個兒大,味道也甜!”
李曉燕是負責科普展廳草莓養護的工作人員之一,“從去年9月份到現在,一天假也沒歇”。
“大過節的,不想走走親戚、串串門什么的?”一聽這話,李曉燕樂了:“咋不想呢?蛇@草莓一天也離不開人。下個月草莓大會就要開了,聽說有60多個國家的人要上咱這場館參觀呢,說啥也得把草莓給伺候漂亮了,這代表咱中國的草莓種植水平不是!”
不遠處,24歲的小伙子李安正半蹲著,給懸空的草莓種植吊架包裹白色的塑料膜,“這么包一下,一是看起來美觀;二是,將來草莓成熟了,果面上不沾土,摘下來就能吃。”李安對記者說,為了籌備好這屆草莓大會,大伙兒幾乎把每一個能想到的細節都想到了,“沒時間,也沒心思過節,都惦記著大會呢”。
王家紅介紹,舉辦這次世界草莓大會,不僅僅是蓋起了幾座現代化的場館,還帶動起了一方的草莓產業。在草莓大會的會展效應驅動下,昌平全區的草莓日光溫室已經接近1萬棟,草莓種植戶達到3500多戶。
就在草莓博覽園附近的興壽鎮東莊村北,趙桂蘭一家這個春節也沒閑著,“成天在大棚里泡著,盡伺候草莓了”。
在東莊村,趙桂蘭家是數一數二的草莓種植大戶。“家門口開草莓大會,區里、鎮里都鼓勵我們發展草莓產業,蓋1棟棚就給3萬元補助,我們家這幾年一共蓋了23棟棚。”說起自己日益壯大的“家業”,趙桂蘭臉上透著紅潤。
“補3萬可不止!”趙桂蘭的兒子門志濱接過了話茬兒,“那光是蓋大棚的補助。蓋大棚之外,棚里裝滴灌設備、安卷簾機,還有買種苗、有機肥啥的,政府樣樣給補貼。還有咱們村草莓采摘園里一水兒的青磚路,也是政府給修的,沒要咱們老百姓掏一分錢。”門志濱說,借著政策的東風,這幾年,村里很多人家都搞起了設施農業。光他家,去年就一口氣蓋起了13棟大棚,“冬天種草莓,夏天種一品紅,一年兩茬兒收成,平均一棟大棚的純收入能達到4萬元”。
眼下,趙桂蘭家的頭茬兒草莓還沒成熟,預訂采摘的電話已經絡繹不絕地打進來,銷路根本不發愁。
“這還不是生意最火的時候。等下個月,草莓大會一開,咱們昌平的草莓就要在全中國、全世界揚名兒啦!到時候,來我家采摘的人更多,收成更好,日子更甜!”趙桂蘭大媽笑瞇瞇地,一臉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