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天才路還是揠苗助長 莫讓“神童”成“仲永”

2013-09-27  來源:光明日報
[字體: ]

  9月,一批00后學生手持入學通知書走進各知名大學的校園,如清華大學13歲的陜西考生范書愷,中國礦業大學13歲的安徽女孩王博揚。諸多媒體又把這些“神童”推到臺前,使之成為很多小孩子及其父母的偶像。讓這些孩子過早地走進大學校園是否合適?這個老問題的確值得再思考。

    單純從知識學習的角度來看,這些“神童”已被高考證明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有些人認為天才就需要特殊的培養途徑,就應給予更大空間任其發展。但也有人認為,為“神童”創造特殊環境應因人而異,提前接受高等教育不是唯一的,也不一定是最好的途徑。

    一位省級示范高中的資深教師表示,十三四歲的年齡踏入高校,未必有利于發展,弄不好就可能浪費自身天賦。人的成長是一個全面發展的過程,除了學習,還有價值認知、是非判斷以及人際關系、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等,一個方面的“火箭成長”不代表別的方面也能同步跟上。英國少年澤維爾12歲就已開始攻讀英國開放大學的數學學位,但是由于年齡太小,在學校遇到種種困難,最終母親不得不全程陪他一起上課。

    前些年,人們圍繞中科大少年班,曾有低齡少年接受高等教育到底是“天才之路”還是“揠苗助長”的爭論。當年的少年班學生,現在看確有成功的,其中年齡偏大的好一些,年齡偏小的問題比較多。需要注意的是,他們當中竟有一半人后悔當年進少年班。國內12所大學少年班相繼停辦的事實,也佐證了這類意見。

    有青少年研究專家認為,智力只是人的整體素質的一部分。如果沒有堅強意志、自制能力等非智力因素襯托,一個人即使智商再高,要想成功也幾乎不可能。少年進大學,由于涉世不深,很可能在遭遇生活的種種不適時,引發一系列心理、生理問題。雖然不排除低齡天才在大學里的正常或超常發展,但根據以往經驗,極有可能重復王安石筆下“傷仲永”的故事,浪費了自身的好天賦而“泯然眾人矣”。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