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北大清華,重獎100萬元,并贈送一套洋房!中國人心中的北大清華情結,再次以這種令人驚詫的方式體現。此事發生在廣東江門恩平市。媒體報道 稱,澳門恩平同鄉會會長馮活靈,在家鄉設立3000萬元高考專項獎勵基金,用于獎勵2015年至2021年考取北大、清華的考生及教職人員,每年獎金總額 500萬元。有網友戲稱,這才是名副其實的“高考改變命運”。
恩平政府應該不會搭理這種戲謔,他們接受馮活靈先生的慷慨之舉,是希望借真金白銀的刺激,為當地教育注入“強心劑”。用當地黨報《江門日報》的 話說,是要“扭轉優質生源流失,重振恩平教育事業”。恩平生源流失有多嚴重,有記者這樣描述:每到放假,返鄉的恩平高中生浩浩蕩蕩,大巴集體接送返鄉。
重獎舉措表明,恩平這著名的僑鄉也不能免俗,這里和很多地方一樣,把北大清華的錄取通知書視為最重要的教育政績。恩平是這種政績觀的受害者,如今卻要借捐贈的力量為它推波助瀾。
我在不止一個縣看到:縣領導在匯報當年的教育成就時,會把某位同學的高考成績達到北大或清華的錄取線,放在最顯要的位置(盡管,這名同學最終可 能并沒有被北大或清華錄取)。湖南一位分管教育的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告訴我,沒有考上北大清華的,老百姓就會覺得我們的教育沒辦好。一位教育局長抱怨,高 考錄取結束后,他向縣委書記匯報錄取情況,被對方粗暴地打斷:“沒有北大清華,不要向我匯報工作,那些二本三本的破學校,提都不用提。”這位縣委書記的表 現應該屬于極端個例,但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的北大清華焦慮癥,卻是事實。
在目前的評價體系下,能把學生送進北大清華,確實是值得高興甚至自豪的事,但是,當它變異成片面的追求時,就會惡化教育生態。令人憂慮的是,不 少地方是將掠奪優質高分生源,而不是將按照國家要求推進的相關改革,作為辦學的首要追求。高分生源成了一些學校“招商引資”對象。為挖來一名優質生源,學 校可以全免費用、重獎10萬元,外加解決陪讀者的工作。這些年,在湖南、四川等地,為保護生源,一些弱勢的縣市甚至安排人員對生源搶奪者施以拳腳。
而另一方面,生源流失嚴重的事實,也給一些學校提供了辦不好教育的“理直氣壯的借口”。目前,在一些地方尤其是貧困地區的學校,彌漫著不作為的 情緒,這種對教育的不在乎或者絕望的心態,比學生流失更可怕。學生用腳投票,去外地上學,更多是出于對家鄉教育的失望和不信任。
馮活靈先生捐資3000萬,想幫助家鄉的學校留住好學生,鼓勵他們好好學習,此舉難能可貴。但希望用重獎舉措穩住優質的高考生源,是無奈之舉, 其本質上也是在花錢買生源。恩平需要考慮的是,如何還好教育的欠債。值得期待的是,恩平官方此次也借機設立了教育發展專項基金,打算每年用600萬元獎勵 辦學業績突出、績效考核優秀的學校。這筆錢如何用好,是鼓勵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還是激勵它們為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不斷努力,考驗著當地政府的價值追求和 辦教育的智慧。
對于一些地方而言,去外地讀高中的學生畢竟只是少數,更多的孩子只能選擇在當地求學。如何讓他們對學校的教育感到滿意,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