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語文教師佟世祥。
人大附中物理教師宓奇。
東城區(qū)東高房小學美術(shù)教師馬煜。
十年樹木,百年育人。在多年的教書生涯中,總有老師在不經(jīng)意間培養(yǎng)出了一身絕活。
近日,東北師大附中歷史老師趙登明,在黑板上手繪世界地圖的照片被傳上網(wǎng)絡(luò),被網(wǎng)友稱贊“神技”。記者在第30個教師節(jié)來臨時,采訪 到北京市一些身負“絕技”的老師,在課堂上為同學們傳道授業(yè)。他們中有上課不帶課本、流暢講解字、詞、句、章及知識要點的語文老師;有通過自編程序、把 “看不見的”物理現(xiàn)象呈現(xiàn)出來、讓晦澀的知識點更易理解的物理老師;還有將京劇照片和視頻帶入課堂教學的美術(shù)老師……
語文老師佟世祥:
上課不看課本文章了然于胸
自稱已近知天命的佟世祥,已從教24年,現(xiàn)在是人大附中的一名高三語文老師,每次上課不用課本,卻能從介紹作者、寫作背景,到課文的字、詞、句、章正音、賞析、知識要點,娓娓道來——這是他授課時的常態(tài),也是他的絕活。
脫稿講解字詞句篇章
“自己上大學時,就有晨讀的習慣。”中文系出身的佟世祥說,那時,他每天早上會花費一個小時的時間,朗讀諸如《長恨歌》等經(jīng)典篇章,打下了良好的“背誦”基礎(chǔ)。當了老師后,他就嘗試著脫離課本授課。日積月累,他能夠熟練地背下課本中的篇章。
但他認為這并不夠,“作為語文老師,要能博觀約取,厚積薄發(fā)”,課本只是一個例子,教師要能夠從課本內(nèi)容中聯(lián)系到生活與其他知識,最終在課堂上自然地傳遞給學生。
佟世祥在講魯迅寫的《紀念劉和珍君》時,他在課堂上脫口背出“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隨后,他將這句話的理解聯(lián)系到了生活中。
“我告訴學生,人最快樂的時候不是笑,最悲痛的時候也不是哭,而是笑不能笑,哭不能哭的時候。”佟世祥說。
佟世祥介紹,他在講《滕王閣序》時,他會從介紹作者開始,將寫作背景、字詞疏通乃至讀音訂正、名句賞析等一一脫稿講出。其間,“可能講到一 個知識點的時候,想起來另外的內(nèi)容,就即興加進去”。這些“發(fā)揮”的內(nèi)容都來于自己平日積累,并在教學實踐中反復考量,最終將最有價值的納入常規(guī)授課。
學生被影響自發(fā)背長篇
受老師的影響,佟世祥班上總會出現(xiàn)博聞強識的學生。
“《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等都是學生自發(fā)背誦的長篇。”佟世祥認為,語文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傳遞知識,更應該“培養(yǎng)他們的人文素質(zhì)和審美品位……語文的學習會影響學生終身。”
物理教師宓奇:自編程序呈現(xiàn)“看不見的”知識點
34歲的宓奇在人大附中教授高中物理,他的絕活是將晦澀、或難以實驗操作的物理知識,通過信息技術(shù)“傳遞”給學生。
宓奇不是傳統(tǒng)意義的IT男,但在讀大學時,他就已經(jīng)開始嘗試將物理實驗編寫為代碼,再轉(zhuǎn)換為更為直觀的電子實驗。
“當時主要是出于興趣。”宓奇回憶,大學時的計算機課程會涉及編程等內(nèi)容,他就自己琢磨著將物理現(xiàn)場編程為虛擬科學實驗,“比如用程序體現(xiàn)電場線”,這樣就能讓“看不見的”變成可以直觀呈現(xiàn)出來的。
2002年,人大附中建成了虛擬科學實驗室,學生們可以通過電腦,進行物理實驗或者參與互動物理課程,宓奇大學時的“研究”就派上了用場。
宓奇說,在講授“天體物理”時,教學要點如果通過理論講解,只能是枯燥的公式。于是,它涉及了計算機程序,讓學生們可以看到衛(wèi)星的傳輸軌道,以及回收過程。
“學生可以按照公式,自行編排衛(wèi)星受力和點火的時間間隔等內(nèi)容。”宓奇說,這樣經(jīng)過自己編排并添加效果的學習,能夠讓學生印象深刻,“這樣不僅解決了宏觀內(nèi)容授課的難題,也激發(fā)了學生探索和創(chuàng)造的興趣”,學生也可以通過他編的程序,理解晦澀、有障礙的知識點。
據(jù)了解,從教十多年來,宓奇經(jīng)手的代碼或者程序有幾十個,其中既有花數(shù)個小時就能完成的程序,也有需要編寫一周的難題。而他也在嘗試將自己的這個“興趣”傳遞給學生,“教會他們簡單軟件的應用、如何使用平臺”。
美術(shù)老師馬煜:教授繪畫先從京劇講起
9月10日下午2點,東城區(qū)東高房小學美術(shù)教室內(nèi),下了課的學生們陸續(xù)離開了。40歲的老師馬煜站在桌子旁,揮毫在宣紙上寫下“良辰美景”,并簽上了名字。
“學生們在教師節(jié)給我送來了賀卡,這字是回贈給他們的。”馬煜將宣紙攤在桌上晾干,自己則走回座位,拿起一本書翻看起來。
學生看“鬧天宮”畫悟空
“從向?qū)W生提問四大名著,引到《西游記》,再到《大鬧天宮》,然后我給學生們看一些京劇《大鬧天宮》里的照片和視頻片段,讓孩子們了解草王 盔、蟒袍、翎子這些名詞。”講起美術(shù)教學,馬煜卻先談起了京劇,他希望學生們通過對京劇片段的內(nèi)容和衣著、裝束等基本情況有了一些了解后,再去畫孫悟空, 這樣“作品顯示出了一種美,而不是蒼白的臨摹”。
基于對京劇的愛好,馬煜在學校開創(chuàng)了京劇繪畫課程,受到學生們的好評,而課上為學生們準備的大量圖片和表演視頻,做成PPT,其中大多是早 年他在看戲時親自拍下的。每次上課前,他找這些資料,會花掉他大量時間。疲憊時,他會插上耳機,聽聽喜歡的京劇片段。遇到唱得好的地方,也跟著哼唱。
“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在我的課堂上感受到輕松,作畫的同時,還能學到更多的歷史知識。”馬煜說。
教書法使用“民國工藝”
馬煜還教孩子們寫書法。
“傳統(tǒng)教學方法,教寫一個字,分結(jié)構(gòu)、找對每個筆畫位置,這樣孩子們只會學到寫字的方法。如果讓孩子們從甲骨文的象形字開始,了解這個字的進化和含義,就會對字有更深的了解。”
擔心在投影儀上演示書寫,筆桿會擋住孩子們的視線,馬煜就將刷墻用的立德粉(硫化鋅和硫酸鋇的白色末狀混合物,日光照射下變成淡灰色)兌水,用毛筆在黑板上演示。“這方法在民國時就使用了,用干布一擦就掉了,所以很好用,孩子們也能直觀地學會書寫”。
“我認為藝術(shù)教學,不止教授技法,還應該教歷史、教文化,讓孩子們懂得他們所學的、所寫的是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是珍貴的、應該尊敬的。”馬煜希望“孩子們放開眼界,懂得怎么去學,學什么”。
“謝謝老師在美術(shù)上對我們的培養(yǎng),節(jié)日快樂!”這是在教師節(jié),馬煜收到最多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