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教育藍皮書:貧困地區小學生心理健康不容樂觀

2015-04-22  來源:京華時報
[字體: ]

 昨天,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2015《教育藍皮書》,指出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年齡趨于低齡化。此外,貧困地區學齡兒童心理狀況非常不容樂觀。

    未成年人犯罪受家庭因素影響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去年在12個省區開展了一年的調查研究,調查對象范圍為管教所中的未成年犯、社區服刑未成年人、專門學校學生和普通學校 學生4類。調查顯示,未成年人犯罪仍是嚴重的社會問題。調查顯示,現階段未成年人犯罪趨于低齡化。對14-18歲的未成年人犯罪調查結果顯示,約35%是 16歲犯罪,31.2%是15歲犯罪,14周歲未成年人犯罪所占比例有所增加,達到20.11%,而在2001年,14歲未成年人犯罪比例為12.3%。

    對于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原因,被調查管理人員認為“家庭教育不當”“不良交友”“法制觀念淡漠”“學校教育的缺陷”是主要原因,其中家庭因 素所占比例最高,達到16.9%。不良家庭結構體現為松散型家庭,如留守兒童家庭、未成年人離家打工家庭;流動式家庭,如未成年人跟隨打工父母到城市生活 家庭;殘缺的家庭,如父母去世、父母在監獄服刑的家庭。

    報告指出,教養方式不當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一個重要原因,調研中管教所的未成年人經常被父母打的比例為15.2%,高于普通學生2.6%的比例。

    貧困地區小學生心理健康堪憂

    《教育藍皮書》還公布了對20個省份貧困地區學齡兒童的發展現狀調研,鄉鎮中心小學學齡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關注。

    調研發現,貧困縣農村學校的寄宿生比例遠高于城市小學,超過60%的農村學校寄宿生人數在50-300人之間,其中留守兒童比例占 56.3%。藍皮書指出,貧困地區學齡兒童心理健康狀況非常不容樂觀,在性格、情緒、行為、人際關系、學習適應等方面都表現出比大城市學齡兒童更多的心理 問題,尤其是離家出走、逃學、偷竊、破壞財物、作弊等嚴重行為問題方面的發生比例幾乎是大城市兒童的兩倍甚至好幾倍。鄉鎮中心校學齡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尤 其差。究其原因,寄宿制生活的封閉單調、留守兒童的養育者的照料缺位、低齡“被動”寄宿等問題,很容易導致貧困地區尤其是鄉鎮中心小學學齡兒童一系列心理 問題。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