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打開手機“推門而入”圓明園

2017-04-19  來源: 北京日報
[字體: ]

  上下天光

  方壺勝境

  圓 明園,萬園之園。可惜,1860年,英法聯軍一場大火,使盛景毀于一旦。今年是圓明園建園310周年,清華大學教授為圓明園送上厚禮。昨天上午,清華大學 宣布,歷時15年,該校建筑學院教授郭黛姮帶領80余位專業人員,利用數字技術使圓明園“重生”,大家通過一部手機,即可穿越康乾,暢游盛景。

  圓明園,由圓明園、長春園和萬春園組成,始建于康熙年間,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等朝百余年建設,終成萬園之園。無奈,強盜火燒,今日已難親見盛景。

  清 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郭黛姮和80余位專業人員,歷時15年,遍覽萬余歷史檔案,拿出4000幅復原設計圖紙,借助數字技術,造出2000座數字建筑模型, 重現6段歷史分期中的120組時空單元。此前,一些影視劇中,也曾出現過圓明園的景致,但在郭黛姮看來,真實度并不高。影視作品中的場景有的是根據乾陵四 十景圖而來,并非完整原貌;有的則是想象虛構。今年已年過八旬的郭黛姮,是梁思成的弟子,她謹遵恩師的教誨,遵循“尊重歷史,力求真實”的原則復原圓明 園。目前,復原景區已達全景的60%,一柱一梁,均忠于史料。

  令郭黛姮遺憾的是,由于史料缺失,再加上圓明園不少遺址被辦公用房或是學校占用,難以進行考古,因此,一些景致的復原工作目前尚無法展開,未來將依據最新的考古成果,努力擴大數字復原的研究范圍。

  研 究團隊從歷史、人文、建筑技術、園林種植等方面開展基礎性研究,在勘查、測繪、研究已有考古發掘成果的基礎上挖掘史料,結合《圓明園內工則例》《內務府奏 銷檔》《起居注》《穿戴檔》《御制詩》的記載,研究圓明園中各類人物及其活動特點,力圖重新發現圓明園的造園特點。據統計,團隊遍覽的歷史檔案達 10000余件。

  現在,只要打開手機,關注“數字圓明園”微信公眾號,甚至可以足不出戶,就能“穿越”至康乾,游覽圓明園。在公眾號中回復正大光明、海晏堂等關鍵詞,可身臨其境,360度游覽景區;周邊的建筑,也可推門而入,遙想皇帝當年理政、游園之景。

  5月18日,中國園林博物館將展出“數字圓明園”相關成果。未來該團隊數字復原技術還將用于復原開封古城等景點。

  復原故事

  復原精度達到毫米級

  研究人員結合1933年、1965年、2002年地形圖,查找了圓明園山形水系的變化狀況,利用圓明園的樣式房遺圖、當時的書畫作品、圓明園的文獻檔案等,分析園中每棟建筑的造型特點、景區空間構成,在此基礎上,啟動“數字圓明園”項目。

  該項目將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與傳統建筑技藝融合,通過數字化技術手段,最大限度地“恢復”圓明園原貌。

  每復原一個景區就有10多道程序,包括遺址信息精確采集與記錄,文獻資料精細研讀,樣式房建造技術分析,殘損構件的虛擬拼接等。每處建筑都要從內部結構做起,柱、梁、斗拱、椽子、門窗、瓦件、吻獸等都要求三維建模,彩畫則要按照不同的時代風格繪制。

  一座山的高低、一池水的廣窄,一棵樹的品種、種植位置,乃至一塊匾的名稱、字體、顏色都要進行一一推敲,結合史料嚴格論證。

  例如圓明園后湖西北岸“上下天光”景區,研究人員復原了乾隆初期、乾隆中期、道光中期、咸豐時期等不同時期的多幅圖景。

   “上下天光”是賞月宴飲之所。從四十景圖上看,乾隆初年其主體建筑是上下兩層四面通透的敞廳,二層帶有寬大的平臺,樓前月臺入水,曲橋臥波,蜿蜒百尺。咸 豐年間一道圣旨中記載:“上下天光天棚加進深,換柁板拉。”由此推斷,那時主樓前已經加建了一個用于遮擋陽光、雨雪的天棚。經過對比分析,研究人員發現, 樣式房圖檔中一張沒有任何標注的設計圖,正是“上下天光”主樓前搭建天棚的設計圖。

  研究成果還反哺園區保護,西洋樓的木棧道就是郭黛姮團隊根據歷史上的游園路線做的規劃設計;他們還把考古發掘的碧瀾橋殘余構件做了數字掃描,在電腦里完成拼接,并據此復建碧瀾橋,這在世界上也屬首創。

  據郭黛姮透露,現今西苑醫院附近的圓明園大宮門也具備恢復的可能性,目前正在依據復原結果做設計方案。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