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音樂節《戰爭安魂曲》中國首演音樂會現場。
彌補半世紀前首演遺憾;指揮大師夏爾·迪圖瓦到處“推薦”
51年后,布里頓的巨作《戰爭安魂曲》昨晚終于在京城唱響。指揮大師夏爾·迪圖瓦攜上海交響樂團、倫敦之聲合唱團及多位歌唱家在北京國際音樂節上帶來這部為二戰中遭受德國飛機空襲而毀的考文垂大教堂重建而作的樂曲。迪圖瓦昨日表示,這是一部深深觸動他的作品,他曾經一度把譜子放在公文包里,走到哪兒“推銷”到哪兒。
《戰爭安魂曲》首演于1962年5月30日,除了為了紀念考文垂大教堂,布里頓也為了紀念在二戰中犧牲的四位亡友。全曲時長90分鐘,表現了二戰中英、德、蘇三國在戰爭中所遭受的心靈創傷。由于其規模龐大,演出難度很高,這部作品遲遲未能來到中國。在1962年首演時,布里頓曾經希望三位獨唱家分別來自蘇、德、英三個參戰國,但原本接受邀請的前蘇聯女高音維什內芙斯卡婭因為政治原因沒能成行,從而成為了首演的遺憾。
在昨日排練前接受采訪時,迪圖瓦講述了自己和《戰爭安魂曲》的淵源,他說自己是天主教徒,很多的安魂曲都和天主教有關,安魂曲本身就是死亡的彌撒。而安魂曲又常常使用拉丁文,拉丁文是非常優美的語言,尤其是 在和英國詩歌結合在一起時。“在座的人里,我可能是唯一經歷過二戰的人。我記得開戰那天是我第一天上學,我當時在瑞士,鋪天蓋地的新聞都是談戰爭,那種恐懼感一直都在。我第一次聽到這部作品是在日內瓦,后來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把譜子放在公文包里,走到哪兒推銷到哪兒,告訴大家這個曲子有多么多么好。”
參加本場演出的三位獨唱家也都來頭不小,其中包括了英國抒情男高音約翰·馬克·安斯利、德國男中音漢諾·繆勒·布拉赫曼以及俄羅斯女高音塔基亞娜·帕芙洛夫斯卡婭,他們三人都曾經多次演繹這部作品。
■ 另類古典
“駭客”演繹特別古典樂
由韓國鋼琴家朱炫基和俄羅斯小提琴家阿里克斯·伊古德斯曼組成的“古典音樂駭客”今晚將在三里屯橙色大廳突襲音樂節。這對組合把大量搞怪元素加入到演出中,風衣加墨鏡的裝扮酷似電影《駭客帝國》中的人物形象,為他們贏得“古典音樂駭客”的稱號。他們錄制的音樂會DVD在歐洲熱賣,在視頻網絡曾創下3000萬次的點擊率。
今天的音樂會,兩個人會拿出看家曲目,包括他們獨創的作品《手機奏鳴曲》,這部曲子是為了諷刺手機鈴聲干擾音樂會的行為而創作的。另有根據莫扎特、貝多芬、格里格的作品創編的音樂滑稽戲《信用卡》等。“我們混合了很多形式的音樂,不僅僅是古典,也有說唱、重金屬等等,對我們來說音樂沒有古典和非古典的區分,而只有好音樂和不好的音樂。”伊古德斯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