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活化石”、歷史地理學泰斗侯仁之逝世 上午記者探訪北大燕南園61號
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侯仁之昨天(22日)下午2時許在京因病逝世,享年102歲。侯仁之是中國“申遺第一人”,被譽為“北京活化石”。今天上午記者了解到,北大已經成立治喪委員會,學校正在和侯仁之的家屬著手商量治喪適宜。
從進入北大開始,侯仁之就一直生活在校內,直到前幾年病重住院。位于燕南園61號的一棟青磚小樓,陪伴著老先生度過了大半生。上午9時,記者推開小院的柵欄,進入樓內。侯老的長子侯方興正和兒子在整理屋里的物品。穿過門廊就是客廳,在客廳門口擺放著一架立式鋼琴,琴鍵已經發黃,但音色依然清脆,“父親過去時常會摸摸它。”侯方興說。在客廳里,除了一個大個書柜,地上也都擺放著各種歷史、地理的書籍。墻上,掛著一張侯仁之和國學大師季羨林的合影,“他們是好朋友,季老過去常從朗潤園過來串門。”侯方興說。
侯方興說,父親2004年前后因為身體原因離開這棟樓,搬進了北大校醫院。今年5月,因為腰椎血管狹小以及肺部感染等原因,病情加重,隨后住進了友誼醫院。“昨天上午重癥病房的醫生還說病情有所好轉,但下午一點就給我們打電話說不行了。”侯方興帶著家人立即趕往醫院,雖經醫生全力搶救,無奈回天乏力。
上午,北大校長王恩哥來到侯仁之家中慰問,除了表達哀悼外,也表示學校將全力支持治喪事宜。侯方興的妻子告訴記者,目前初定北大的悼念靈堂放在北閣報告廳,或者百周年紀念講堂,“公公生前說過后事要簡單,也提到了北閣。但可能場地條件放在講堂會更好,畢竟公公的朋友大多年事已高,有一個休息的地方會更好。”她說,不管怎樣,家里人會尊重父親的意愿,喪事從簡辦理。記者了解到,2009年季羨林去世時,悼念靈堂設置在北大百年講堂。
截至記者發稿,侯仁之的家屬還在和侯仁之生前工作過的北大城市與環境學院相關工作人員商量喪事細節。北京大學新聞發言人蔣朗朗介紹,目前北大已經成立了治喪委員會,學校與家人正在商議處理后事,訃告和相關安排隨后會發布。
追憶
他對歷史的責任心讓人感動
吳良鏞(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著名建筑學與城市規劃專家)
“我跟侯仁之認識幾十年了,建國后我從美國回來,他從英國回來,那會兒我們就認識了。他是歷史地理的大家,對北京城的總體規劃和城市建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的去世是學術界的一大損失。”
舒小峰(北京市文物局局長)
“最早認識侯老是在1997年的一次會議上,他對北京歷史文化淵博的知識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作為歷史地理學科的大師級的專家,侯老在私下里非常平易近人,一點架子都沒有,對任何人的請教都是知無不言、毫無保留的。雖然我們的私交不多,但是每次交往,我都能從侯老身上學到好多東西。他對北京城深厚的感情,對于歷史的責任心讓人非常感動。”
孔繁峙(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長)
“我在北大做學生的時候,就聽過侯老的課。侯老講課非常有水平,知識淵博,講起北京城的建設來引經據典。當時作為文革前不多的教授之一,他的課在北大非常受歡迎,幾百人的大教室坐得滿滿的,過道里,門口擠的都是學生。
后來我在文物局工作時,開始與侯老建立了工作上的聯系。他算得上是北京城市建設的大功臣,德勝門的留存、天壇內古建的騰退、長安街南段城墻的復建……很多工程都是侯老牽頭專家呼吁的。
侯老已經在醫院住了五年了,這兩年病情有些嚴重。去年我去醫院看他的時候,他已經不認識我是誰了,眼皮都抬不起來。”
檔案
中國申遺第一人
侯仁之,1911年12月6日出生于河北棗強,祖籍山東省恩縣。1940年畢業于燕京大學,1949年獲英國利物浦大學博士學位。1952年起在北大正式開設“歷史地理學”課程,被同行評價為“創造中國歷史地理學派第一人”。此后任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長期致力于歷史地理學的教學與科學研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4年,侯仁之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起草了中國應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提案,并最終促成中國成為締約國之一,因此被譽為“中國申遺第一人”。
作為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的開拓者,侯仁之畢生研究北京城,被人稱為“活北京”,他解決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轉移、城市發展的特點及其客觀規律等關鍵性問題,為北京舊城的改造、城市的總體規劃及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上世紀80年代,侯仁之得知已有八百多年歷史的盧溝橋橋體損毀嚴重,隨即撰文呼吁“保護盧溝橋刻不容緩”。也正是在他的呼吁下,盧溝橋很快得到妥善保護和整修,并被列為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1993年有人提議將即將修建的北京西客站建在蓮花池原址上,侯仁之強烈反對。他強調“先有蓮花池,后有北京城”,“蓮花池是北京的生命源頭”,意見最終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蓮花池原址被保留了下來。
此外,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西南側立有一塊石碑,上書三個大字“未名湖”,也是侯仁之所寫。
故事
侯老與本報的不解之緣
一位是被譽為“北京通”的歷史地理學泰斗,一份是北京土生土長的報紙,兩者之間自然有著不解之緣。
51年前,1962年10月,本報就曾報道侯仁之在中國革命博物館講述《北京城的成長和北京的水》。
50年前,本報五色土“我和北京”專欄發表了侯仁之的文章《換了人間》,字里行間抒發了他對新中國首都北京處處朝氣蓬勃,氣象萬千的感嘆。
33年前,1980年2月15日,《北京晚報》復刊,6月3日,頭版刊發侯仁之專訪——《北京通談改造北京》。同年,復刊后的北京晚報成立了顧問委員會,9月17日,顧問委員名單見諸頭版,侯仁之先生與華君武、廖沫沙、侯寶林、管樺等文化界名人赫然位列其中。
作為顧問,在關注北京城市發展的同時,侯仁之先生也一直關注著北京晚報,1984年7月5日,本報發起了著名的‘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活動。當年10月,剛從美國講學歸來的侯仁之先生立即參加了此項活動,不僅以夫妻名義捐款1100元,還致函本報表達對此次活動的支持:“回到首都,未及休整,就在‘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歡呼聲中,隨著幾位革命老前輩和有關的專家學者一齊登上了‘天下第一關’。在這里好像看到了一個偉大民族的過去,也看到全人類的明天……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愿為“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社會贊助活動略盡綿薄!侯仁之 張瑋瑛”。
在半個多世紀的交往中,本報凡涉及北京演變和城市改造的報道中,總少不了侯仁之先生的觀點和建議,如1985年3月22日,頭版頭條:《侯仁之教授就北京城市建設提出意見 改造舊城要注意保護歷史文化遺跡》;1988年1月15日,本報頭版報道《著名學者侯仁之踏尋古水道談京城演變》。
2006年12月13日,本報刊發當天上午侯仁之、季羨林等榮獲北京大學首屆蔡元培獎的消息……
昨天,侯仁之先生走了,北京晚報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顧問,北京城卻仍然會記住這位“北京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