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灰色巨石上,兩只威武的母老虎愜意地叼著幼崽曬太陽;一只臃腫的北極熊弓著身子,正伺機向獵物發起進攻;還有獨自漫步的孔雀、昂頭闊步的非洲白犀牛……
走進國家動物博物館,仿佛走進動物世界,栩栩如生的動物標本使人們不斷在熱帶叢林、北極冰川和非洲大草原中“時空穿梭”。第二屆動物標本大賽正在這里舉行。
國家動物博物館的大廳中,4只灰狼正兇狠地圍攻一頭馬鹿,其中一只已咬到馬鹿的腰部,另一只狼在鹿頭前齜牙咧嘴,隨時準備騰空撲向馬鹿,其他兩只惡狼一只追逐,一只堵截。
“這組標本在動物的行為、形態結構、力量的表現,以及美學或欣賞價值方面都達到近乎完美的境地。”大賽評委會主任、著名標本大師肖方對這個名為“群狼逐鹿”的標本作品表示欣賞。該標本以全場最高票奪得大賽桂冠。
一旁,一只比大象還高出不少的大角鹿很顯眼,成人踮腳伸臂也才夠到它的肩。據工作人員介紹,這頭大約于7700年前就滅絕的大家伙與猛犸象和劍齒虎同處一個時代。此次只參展不參賽,主要是因為該標本的部分工藝是在國外完成,與大賽規則不符。
據肖方介紹,本屆大賽雖然標本數量略有減少,但整體水平明顯提高。絕大多數標本在形態、制作、創新性和藝術表現力等方面都有質的飛躍。
精彩背后也暗藏隱憂。動物標本不僅是精美的藝術品,還在科學研究、教育及科學傳播領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目前這一行當的前景不容樂觀,技藝傳承遭遇市場萎縮的難題。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張勁碩表示,國內行家的藝術造詣并不比國外遜色,只是苦于沒有市場。“作為國內標本的大買家,博物館和學校通常只需要一些常見的動物標本。”
“南唐北劉”是國內標本制作傳統技藝領域的兩大世家,如今傳人已鳳毛麟角。少數仍在從事標本制作的匠人也非全職,多是出于自身愛好。一些原本從事這一行業的企業也不得不轉戰模具制作市場,擴大經營以艱難糊口。
業內人士分析,首先動物標本行業小眾、產值;其次,標本來源緊缺。張勁碩稱,目前,對于野生動物死亡后的處理,國內并無成文規范,相關單位或燒或扔,甚至任其腐爛,極少能制作成標本。而屢禁不止的野生動物偷獵、走私也使標本制作行業陷入爭議境地。
據了解,動物標本精品展將在國家動物博物館內專場展出至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