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的書寫藝術,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鐘鼎文)演變而為大篆、小 篆、隸書,至定型于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等,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日前,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 員王德恭做客新華網訪談間,就篆書創作的繼承創新以及與時俱進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王德恭(左)接受新華網專訪。
王德恭說,繼承與創新一直是在藝術界,也是書法家所面對的兩個大問題。有繼承才會有創新。創新是在繼承的過程中間逐漸所形成的,沒有繼承的“創新”是無源之水。王德恭表示,目前我國出土的大量古璽文為篆書的創新奠定很好的基礎,開拓了很大的空間。
王德恭作品: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須花。
王德恭介紹說,篆書的創新在歷史上有兩個階段,唐代和清代。秦漢以后,篆書的發展經歷了十分艱難曲折的歷程。這個時期精篆書者寥若星辰,直 到唐代才出現了大書法家叫李陽冰。其篆書用筆以圓轉瘦勁見長,開了這個時期篆書創作的先河,使篆書有了新的生機。李陽冰是唐代篆書大家,亦為“鐵線篆”之 開山祖,后人將他與李斯并稱為“二李”。從他以后,五代到宋元明,寫篆書的人也有,為數不多,一直到清代的中后期才出現了一位寫篆書的大家叫鄧石如。他在 我們中國書壇上是一個很著名的布衣書法家,沒有當過一天官,但是他在中國的書壇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成為一代宗師。
王德恭作品:王維詩《漢江臨泛》。
作為漢字之祖的篆書體系,從甲骨文、商周金文到秦小篆,承載了從上古三代到戰國秦漢的歷史文化傳統與審美意識,更是中國上古文明和禮樂文化 發展的藝術結晶。因此,不深入研究從先秦到兩漢的歷史文化傳統,便難以真正提升篆書創作境界。王德恭表示,篆書的創新,必須取法高古,借鑒前人已經積累起 來的經驗和已取得的成就。當代是一個充滿新意的詮釋時代,尋求既古老又嶄新的篆書體式,正在逐漸形成具有時代特點的新的篆書風貌,并以當今時代的獨特書法 審美訴求演繹著篆書之美。
王德恭作品:恭近于禮,遠恥辱也。(論語句)
王德恭扇面作品:花好月圓人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