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地之國”荷蘭以圍海造地知名,眼下卻開始考慮“退耕還海”部分土地,一方面挽救不斷惡化的生態系統,一方面根據早前協議為比利時拓寬海上出口。
不過,這一計劃不乏反對者,尤其是世代受益于“開拓地”的農民,不愿輕易拱手讓地。
導致生態系統惡化
荷蘭近三分之一國土面積低于海平面。自13世紀起荷蘭開始圍海造陸,通過修建堤壩和水利設施,圍成的土地約占現有國土面積的五分之一。
美聯社8日報道,由于海平面不斷上升導致生態系統惡化,荷蘭開始考慮推倒部分堤壩淹沒土地。一些環保人士認為,這有利于維持原有生態系統平衡。
眼下爭議最大的是南部澤蘭省西斯海爾德水道邊的海德維赫“開拓地”。
淹沒海德維赫的計劃也與荷蘭2005年與鄰國比利時簽訂的協議有關。根據這一協議,荷蘭疏浚西斯海爾德水道,為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港拓寬海上出口,但疏浚工程會破壞原有自然棲息地,淹沒土地可幫助恢復這些棲息地。
荷蘭政府定于9日決定是否應將這片土地“歸還”大海。
“退耕還海”看似兩全其美,卻遭到世代受益于海德維赫的農民反對。
不過,這一計劃不乏反對者,尤其是世代受益于“開拓地”的農民,不愿輕易拱手讓地。
導致生態系統惡化
荷蘭近三分之一國土面積低于海平面。自13世紀起荷蘭開始圍海造陸,通過修建堤壩和水利設施,圍成的土地約占現有國土面積的五分之一。
美聯社8日報道,由于海平面不斷上升導致生態系統惡化,荷蘭開始考慮推倒部分堤壩淹沒土地。一些環保人士認為,這有利于維持原有生態系統平衡。
眼下爭議最大的是南部澤蘭省西斯海爾德水道邊的海德維赫“開拓地”。
淹沒海德維赫的計劃也與荷蘭2005年與鄰國比利時簽訂的協議有關。根據這一協議,荷蘭疏浚西斯海爾德水道,為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港拓寬海上出口,但疏浚工程會破壞原有自然棲息地,淹沒土地可幫助恢復這些棲息地。
荷蘭政府定于9日決定是否應將這片土地“歸還”大海。
“退耕還海”看似兩全其美,卻遭到世代受益于海德維赫的農民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