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曾光就“核輻射與人體健康”的話題與網友展開交流。曾光表示,公眾在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應用科學消除恐慌,相信真正的專家,而不要被偽科學誤導。
曾光認為,近期發生的“搶碘鹽”事件,正是公眾被偽科學的傳播所誤導的表現。通常,在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專家就應立即做出應對,向公眾提供科學的信息,避免謠言的傳播。然而,如果真正的專家沒有掌握主動權,慢半拍,就會給偽科學的傳播留出時間,稍有不慎,就會出現不安定因素,給社會帶來影響。
出了事以后要相信什么樣的專家?曾光認為,真正值得公眾信任的專家,應具備這樣四個條件:
首先,值得信任的專家應該是從事這方面工作的權威專家。他要對工作負責,不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比如,有的人也是專家,但他不是突發事件所在領域的專家,或不是長期做的。
曾光舉了一個例子:對于孕婦接種甲流疫苗,有的婦產科大夫回答不該接種,如果接種了之后流產怎么辦,胎兒畸形怎么辦?實際上,根據甲流數據統計,如果孕婦不接種,她得重病的概率是正常人的8倍以上,死亡的概率是一般人的16倍。反對接種的人不是從事預防工作的,不了解孕婦風險的數據,也無法為其觀點責任。
其次,專家應該是堅持科學分析的專家。曾光說,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要聽懂得流行病學的專家的話。他們知道人群的疾病和危險因素分布,有定量分析的觀點。有的“專家”講話沒有量的觀念,只是說一個原理或者是猜想。比如說醬油里能不能加鐵,有人說加多了會不好,但真正加多了嗎?只宣傳一個假設,就會讓老百姓誤解。
第三,好的專家會講國內外的情況、觀點,不會挑戰國際共識。有些人提出很多奇談怪論,但都沒有國際共識,觀點都是自己創造的,往往是異想天開。真正的專家,一定會講國內國外,全世界是怎么做的。不會輕易挑戰國際共識,因為國際共識代表全世界科學進步的結果,也代表著新知識、新進展。
第四,好的專家沒有商業利益和個人偏見。有的人是代表某一個廠家的利益。曾光說:“我希望媒體對權威專家的話多宣傳,把那些不健康的東西都壓下去,讓大家知道什么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