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掌門人涂金燦在中華姓氏源流樹前。
海淀圖書城步行街,一棵中華姓氏源流樹“栽種”在一家書店櫥窗上,祖源是紫色的主干、姓氏是綠色的枝葉,四百多個常見姓氏“枝繁葉茂”。三五成群的路人總會停下腳步,在這棵樹前尋根問祖。“哦,原來我是黃帝的兒子少昊的后裔。”一位張姓年輕人欠下身子,找到了自己的根。
北京家譜傳記書店今年4月面世,這是全國首家專門售賣家譜傳記的書店。邁進店堂,各種姓氏文化圖書、竹簡、折扇琳瑯滿目,其中個人文集、自傳、回憶錄、家史家譜更是排列成行,它們默默述說著各個家族、各個普通人的迥異故事。書店掌門人涂金燦說,書店已為個人自費出傳記、家譜1000種,并有公開發行的姓氏文化圖書1000多種。
涂金燦今年48歲,上世紀90年代在湖北孝感當中學老師。“孝感是著名的注重孝道文化的地方,古代傳說中的24孝子,有三大孝子出自這個縣。”民間傳說、龍船調、湖北道情都在涂金燦的記憶中深植下了孝道文化的根。但直到2008年,一則按需印刷的廣告方才激發了涂金燦的夢想。“為什么不可以給個人出自傳、家庭出家譜呢?這能讓源自宋代的家譜文化傳承下去。”
涂金燦說,個人出自傳,尤其是為家族立傳,讓普通人總覺得很復雜很困難,其實只要安心坐下來看看樣本、學學體例就知道并不難。他進一步解釋,“家史的主體是家族年鑒,先查族譜、找資料理順祖先淵源,再查書信找日記、訪親友聽回憶,最后編寫家族年度大事記,重要人物小傳、傳奇故事則單立篇章,家教語錄附錄在后。”在此基礎上,還要寫前言后記、插入家族老照片、編排目錄次序,將以上這些材料一統編,就是一部簡明家族史。
中央黨校教授郭德宏就正在修《郭氏宗譜》,“我的家族宗譜傳下來有130年了,這一修才知道每個人的故事都講得很簡單,許多家族重大事件、重大變化都無從查找。”但70歲的郭德宏在修譜過程中還是發現,郭家是武將之家,在清朝道光、光緒年間,出過兩位四品、五品的武官。“要是留下一些詩詞、書信就好了,這對后代都是一種激勵。”
郭德宏的修譜僅僅是開始,涂金燦還會領著60人的團隊,最后對《郭氏宗譜》編輯、把關。家譜出書后,將在郭德宏的親戚朋友們間流傳。“現在孩子們還不知道,我想給大家一個驚喜。”
當然,一些大型修譜工程則要編輯人員親自上陣。涂金燦說,天津靜海的王氏家族曾經找他,想開展大型修譜工程。一到當地,他就找來塊大黑板,在一雙雙驚奇目光的對視下,邊寫邊畫著說:“這是支譜,這是總譜,一定把資料核實準確了。”通過實地調查、統計,編錄人員信息,查閱當地歷史、人物資料,并仔細比對舊譜,一個月的蹲點修譜工作最后順利完成。
背靠“中華姓氏”這棵大樹,涂金燦并不輕松。“現在年輕人對修家譜并不感興趣,我的客源都是70歲至90歲的老人,最大的已經96歲了。”但他對自己這份事業還是找到了文化的支撐,“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詩詞歌賦、諸子百家對有些人來說八竿子打不著,而修家譜、整家規,是對傳統文化最自然的親近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