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干渴”長期化
鄱陽湖低水位的影響,呈現出漁民生存困難持久化,“人鳥爭食”日益凸顯等常態化趨勢
滿眼一片一片裸露的草洲,隱約顯露出一派豐茂的“草原”風光……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深入鄱陽湖區采訪發現,近年來尤其是今年以來長期持續低水位,造成鄱陽湖自然和社會生產生活態勢發生顯著改變,湖區生態、群眾生產生活等都面臨多重挑戰。
星子站水文站是鄱陽湖標志性水文站,已經設站近80年。近幾年極枯水位不斷出現,現有水尺測量不到水位,每年都要在湖中心樹立臨時水尺。站長包繼紅指著臨近湖水的水尺告訴本刊記者:“10月26日,星子站水位為9.98米,比多年均值低2米左右,標志著鄱陽湖正式進入枯水期。”這意味著鄱陽湖比十年前的常年水平,提前一個多月進入枯水期。
年初以來至6月初,江西出現罕見春夏連旱。鄱陽湖水域面積萎縮至歷史同期20%以下,湖底成為大草原,魚類大量死亡,更無法產卵繁殖。經歷6月份短暫的洪水后,目前鄱陽湖再度陷入低水位狀態。
接受本刊記者采訪,鄱陽湖水文局負責人金葉文說,進入新世紀以后,鄱陽湖就處于一個低水位提早,時間延長的狀態。最近10年,星子站最高水位只有兩個汛期年份超過了20米,其余年份大多在17米左右徘徊。而且低于10米的枯水期時間不斷延長。2004年,鄱陽湖星子站水位創下歷史最低紀錄——7.01米。
“魚米之鄉”無魚可捕
鄱陽湖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我國重要的魚米之鄉,但本刊記者在星子縣、都昌縣、永修縣等沿湖地區看到,大量漁船擱置在干涸的湖灘上。在專業漁村星子縣南康鎮大塘村,村支部副書記張秋林充滿憂慮地告訴本刊記者:“往年這個時候,村里漁船全部入湖捕魚了。但今年卻無魚可捕,漁民全年收入預計不到往年的三成。”
據江西省鄱陽湖漁政局的調查統計顯示,今年的鄱陽湖干旱,將導致約10萬漁民收入減少60%以上。“我11歲隨父親下湖捕魚,還沒見過這么嚴重的旱情。”星子縣南康鎮大塘村62歲的漁民張金壽有些激動地說,“現在我下次湖要50多元柴油開支,而收入卻不見得有50元。因為漁獲物多為指頭大的小魚。”如今,這個專業漁村的250多戶漁民的漁船都停靠岸邊,年輕人都外出打工。
低水位對鄱陽湖候鳥保護的影響也在逐漸顯現。“鄱湖鳥,知多少,飛時遮盡云和月,落時不見湖邊草”。作為世界著名的候鳥棲息地,鄱陽湖棲息著310多種濕地鳥類。每年10月,上百萬候鳥從北方遷徙至鄱陽湖,這里是全球主要的白鶴和白鸛越冬地,更是亞洲最大的候鳥越冬地。
在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大湖池,保護管理站站長伍旭東告訴本刊記者,最近幾年,鄱陽湖低水位提前,時間延長。而今年是保護區60年來最干旱的一年。十多斤的大魚就干死在了湖灘上,“甚至大部分螺螄都干死了”。
專家發現,持續低水位已導致鄱陽湖保護區濕地植被提前萌發,造成根莖提前老化。一些草食性候鳥在10月份后遷徙至鄱陽湖,面臨食物缺乏的窘境。尤其是今年江西出現春夏連旱,導致苦草等一些濕地植物在3月份就萌發,無法形成根部莖塊。而這些莖塊是鄱陽湖草食性候鳥的主要口糧。同時,今年以來的干旱和持續低水位,使螺螄、河蚌等大量底棲水生動物死亡,雜食性候鳥的食物源逐漸匱乏。
本刊記者采訪發現,鄱陽湖持續低水位是人為因素與自然因素交叉作用的結果。
首先,降水時空分布極端不均衡,導致入湖水量在一個時期內嚴重不足。江西省氣象和水文部門的最新統計顯示,今年以來至10月底,江西全省平均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均值減少約20%,其中前5個月,江西全省平均降雨量為歷史同期最少,比常年同期均值減少約一半;主要降雨過程集中在6月份,比多年均值多了30%。
其次,長江上游大批庫壩對鄱陽湖的“拉空”作用,造成了非自然因素的持續低枯水位。江西省水利部門提供的信息顯示,長江上游干支流主要水庫共29座,防洪庫容合計530億立方米。這些上游水庫群在汛后集中蓄水運行,造成中下游的江西境內河流,尤其是鄱陽湖水位降低、水量減少、低枯水位出現時間提前、枯水期延長等重大變化,對境內水資源的“拉空”作用明顯。
江西省水利廳介紹,有關研究也表明,上游水庫蓄水、清水下泄等綜合因素,導致鄱陽湖湖口水位降低的最大值為2.89米,降低平均值為1.82米,出湖水量年均增加約24.6億立方米,枯水期鄱陽湖的蓄水量將進一步減少。
其三,鄱陽湖區出現的大規模采砂造成湖區河道下切,水位下降嚴重。本刊記者在湖區采訪發現,一艘艘巨大采砂船在湖區上面作業,一堆堆高高的砂石堆放在湖畔河邊,一個個深深的砂坑遍布鄱陽湖周邊河道、湖床上,滯留寶貴的水資源,無法形成有效水面和水位。
低水位長期化、常態化
鄱陽縣三廟前鄉樂安村是個擁有240戶的專業漁村,村支書胡錦繡告訴記者:“2001年以來,我們每年捕撈時間沒有超過3個月,最嚴重的年份只有20多天有機會下湖捕撈。”他說,這都要歸咎于最近10年來鄱陽湖出現的持續低水位。
2002年開始,每年3月20日至6月20日是鄱陽湖春季禁漁期。鄱陽湖水域約10萬漁民停船上岸。樂安村60歲的老漁民胡山榮分析說,每年3月至6月原是漁民捕撈的黃金期,一個月的捕撈量抵得上兩三個平常月份產量。開展禁漁后,漁民都指望春季禁漁結束,漁業資源增加,捕撈量能增多。
但持續多年的長期低水位,導致這個愿望在最近10年基本落空。眾多漁民不斷向本刊記者抱怨:“開禁后的六、七月份是鄱陽湖雨季,汛期大水,大多數船不敢多下湖,但現在九、十月份鄱陽湖水被迅速拉空,水淺了,魚也少了。” 江西省鄱陽湖漁政局鄱陽縣分局局長王興干說,這些年來鄱陽湖的水是“來得快、退得兇、降得低”,低水位造成的不是一兩年的臨時性影響,已經呈現常態化趨勢。
2003年至今年,鄱陽湖連續出現低枯水位,湖區部分水文站甚至出現歷史同期最枯水位。一些年份連續低枯水位時間長達100多天,甚至254天。即使在豐水年的2010年,鄱陽湖星子站也出現了165天的枯水位。
長江水利委員會設計院做的專題調查分析認為,今后鄱陽湖低枯水位將成為常態,并將導致鄱陽湖生態與經濟兩方面承載能力的大幅降低。由此,鄱陽湖的低水位影響也將呈現常態化趨勢。最近幾年,由于水位長期偏低,位于鄱陽湖邊的都昌縣自來水廠取水困難,不得不延長取水管道。
近年來,隨著鄱陽湖低水位持續時間越來越長,濕地干旱化逐漸顯現,加上鄱陽湖區內人類生產活動頻繁,候鳥食物來源受到威脅,“人鳥爭食”矛盾日益突出。
伍旭東告訴本刊記者,僅大湖池保護管理站巡護范圍就有約2.8萬名居民在其中生產生活,保護區最核心區的吳城鎮則生活著約9000人。自然保護工作人員說,每年秋冬季,周邊村民放干水面捕魚時,保護人員就得做村民工作,要求他們手下留“魚”,保持一定水位,將小魚小蝦留下,為候鳥留一口食物。
雖然今年出現春夏連旱后,中央有關部門對鄱陽湖漁民進行了臨時性救助,但“救急,卻救不了窮”。持續低水位狀況下,從長期觀察,鄱陽湖約10萬漁民的生存狀況將日益艱難。“一戶漁民一袋50斤大米,就是三個月禁漁給漁民的補償。這還是地方上以春荒的名義,想辦法變通發放的。”江西省鄱陽湖漁政局星子縣分局副局長朱洪娜說,十年禁漁,政府扶持力度有限,加上多年來的持續低水位,禁漁后漁民的捕撈量因干旱少水,時常減產。
采訪中,基層干部、漁民、保護工作人員等都呼吁,要在鄱陽湖進行濕地生態補償試點,并加大扶持力度,促進漁民轉產轉業。伍旭東等基層自然保護工作人員呼吁,要有效解決保護區的“人鳥爭食”矛盾,就要減少人類開發活動,“要參照國家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對保護區群眾進行生態補償,換取他們讓出濕地和湖面,為候鳥騰出覓食和活動空間。”
“要從根本上減緩鄱陽湖漁業資源保護壓力,促進漁民增收,就必須減少漁民,幫助漁民盡快轉產轉業。”王興干說,無土地,少資金,缺技能的漁民轉業轉產非常困難。有關部門要出臺專門的扶持政策,落實專門資金和技能項目,推進鄱陽湖漁民轉產轉業,“專業漁民在岸上沒田地;多年的漁業資源衰竭,導致漁民收入比當地平均水平低;除了捕魚,多數漁民啥都不會。政府要對轉產轉業漁民提供專項貸款、專業技能培訓。”
工程措施應對低水位
針對鄱陽湖持續干旱低水位趨勢,多位受訪專家和基層干部群眾提出要采取工程性措施,加強應對。
實施持續的大規模漁業增殖放流,增加鄱陽湖漁業資源。近年來,鄱陽湖流域各地都增加了漁業增殖放流力度。但要將日常漁業增殖放流資金作為財政專項支出固定下來。王興干說:“鄱陽湖區長年的低水位,在沒有持續漁業增殖放流的支持下,將出現持續性的漁業資源嚴重衰退,鄱陽湖生物鏈將出現重大危機。”
加強水文監測,分析和預測持續低水位的中長期影響,為鄱陽湖的生態保護與恢復決策提供準確參考。鄱陽湖水位不同季節的落差極大,從豐水期的約20米,到枯水期的七八米,牽涉的面廣、點多、變化大。目前鄱陽湖區10個水文站無法勝任。
日常農田抗旱設施要加強,重要的抗旱人飲工程需健全完善。鄱陽湖沿湖有2萬多座中小型排澇站,但只有排澇的單一功能。在鄱陽湖湖邊的余干縣東塘鄉,鄉水管站站長章旭明告訴本刊記者:“原來湖邊水多成災。哪曾想過,在鄱陽湖邊沒水澆灌農田。一些排澇站也無法從遠處外湖抽水灌溉。”
采取一些關鍵的工程性措施,應對干旱低枯水位常態化影響。江西省生態協會秘書長戴年華研究后認為,鄱陽湖枯水期提前和延長,正導致沉水植物數量減少,洲灘植被退化,使原有濕生植物群落向偏旱生的群落類型演替,對越冬候鳥、魚類等造成不利影響。專家認為,或許可考慮用工程性措施加強對鄱陽湖的水位調節,保障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