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中關村板塊”已在創業板悄然形成。無論是上市公司數量,還是市值規模,中關村板塊均在創業板區域板塊排名第一。而從公司來源看,中關村業已成為創業板上市資源的重要培育基地。
據了解,目前中關村已有正式上市公司37家,有3家公司已通過審核正在等待發行,有近40家公司的上市申請正在審核中,經過輔導備案的公司近100家,符合創業板上市財務指標的企業有1000余家,中關村代辦掛牌公司即將突破100家。
創業板中關村板塊顯著提升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加速了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進程,同時也極大提升了資金和服務集聚力,促進了金融資本、社會資金和科技中介服務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聚集。
創業板提升中關村企業創新力
由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發布的《創業板中關村板塊報告》,全面總結了兩年來中關村企業在創業板的上市情況,并就創業板對中關村企業的影響進行了深入分析。
該報告顯示,到目前為止,創業板中來自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公司有37家,所占比例為13.7%。按2011年10月31日收盤價計算,創業板中關村板塊的總市值為1538億元,占創業板總市值的18.1%。無論是上市公司數量,還是市值規模,中關村板塊均排名在創業板區域板塊第一位。
在創業板的上市,有力推動了企業的自主創新。報告顯示,在創業板上市后,企業利用募集資金加大研發投入,研究成果迅猛增長,技術產業化加快,重大項目轉化收入逐年提高。
據介紹,2009年,中關村示范區內共有8家公司在創業板上市,其中7家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從2007年到2010年,7家公司的年研發投入總金額分別為1.04億元、1.34億元、1.75億元、2.51億元,研發投入呈逐年明顯上升趨勢。上市后一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平均為8.43%,較2009年提高1.49個百分點。2011年1~9月,研發投入2.01億元,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仍保持在平均8.18%的高位水平。
上述7家公司在上市后專利申請量不斷攀升,由2009年的23項升至2010年的77項。其中,2009年第一批上市的神州泰躍,2010年時專利申請51項,較2009年增長四倍多;2011年1~9月,該公司又新增申請專利31項。
在促進重大項目轉化方面,這7家公司在2007年至2010年每年的轉化重大項目總數分別為33、66、54、70。上市后新增轉化項目帶來的收入占當年營業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2009年、2010年和2011年1~9月分別為27.3%、28.8%和29.1%。
在創業板上市的示范效應和激勵效應,也帶動了中關村示范區內的自主創新。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規模化發展態勢顯著,企業集群不斷壯大,初步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產生了聯想集團等3家千億元級企業集團,中國普天、同方股份(600100,股吧)等21家百億元級骨干企業,大唐電信(600198,股吧)、百度等244家十億元級創新型企業。
以優勢企業為載體,中關村研發出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響的新技術、新產品,特別是在信息網絡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及節能環保技術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發成果。
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創業板中關村板塊具有鮮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征。根據報告提供的數據,37家創業板上市公司中有33家企業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占89.2%,遠高于創業板整體51.0%的比例。其余4家屬于文化創意和高技術服務業。
報告分析認為,創業板市場是為創新型和成長型企業提供服務的資本市場。創業板的定位不在于它的門檻高低、條件寬嚴以及規模大小,關鍵在于它是為新興產業服務。這一定位與國家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策緊密契合,與中關村及全國一大批創新型企業的特點和需求緊密契合,極大地促進了大量創新創業企業的產生、發展和壯大,進而促進了經濟結構的調整。同時,以創業板為紐帶,也推動了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的結合,搭建了高效的技術和資本對接機制,進而促進了創業金融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創業板推出后,借助上市契機,中關村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快速崛起為行業龍頭。例如,中關村板塊中的樂普醫療(300003,股吧)公司的血管內藥物洗脫支架和先心病封堵器,其市場占有率位居全行業第二,市場占有率增速居行業之首。碧水源(300070,股吧)公司是世界上同時擁有全套膜材料制造技術、膜組器設備制造技術和膜生物反應器水處理工藝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的少數公司之一,公司研發出了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膜生物反應器(MBR)污水資源化技術,填補國家多項空白,水平位居世界前三。在這些龍頭企業帶來的示范效應下,中關村戰略性新興產業獲得蓬勃生機。
創業板已成為培育新興產業領域領軍企業的搖籃。報告顯示,2010年,中關村示范區戰略性新興產業擁有企業1.4萬家,占示范區入駐企業的九成左右。示范區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億元以上企業超過1200家,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有684家,高端裝備制造領域超過240家,新材料、生物醫藥領域均為百家左右。2010年,中關村示范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總收入1.19萬億元,占示范區總體的74.4%。
夯實中關村板塊
2009年初,獲批為首批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后,中關村戰略性新興產業迎來了難得的機遇期。中關村示范區積極推進各項體制機制先行先試,發揮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作用。去年年底,國務院支持中關村實施“1+6”系列新政策,進一步加大了中關村體制機制創新和先行先試的力度。
來自中關村管委會的資料顯示,近兩年來,中關村通過搭建創新平臺,大力落實6項新政策,營造了有利于企業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例如,依托中關村創新平臺,北京市建立了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項目資金統籌機制。近兩年來,直接推動落地的中央單位重大成果轉化項目超過200項,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重大專項地方配套項目112項,安排配套資金約14.5億元。
而以中關村科學城、未來科技城、南北高端產業聚集區等為主體,中關村進一步拓展了產業發展空間,促進技術輻射和科技成果產業化落地。據悉,通過大力支持研發服務、信息服務等高端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中關村到2015年,在南北產業帶總收入將分別達到1萬億元。
中關村管委會有關人士表示,中關村將以創業板為平臺,積極配合做好統一監管下的全國場外交易市場建設的籌備工作,使創業板市場發展更有著力點,以加大多層次資本市場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和支持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