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庵整修山門呈現(xiàn)出的石雕透窗 CFP供圖
位于東城安定門內方家胡同路北的古剎白衣庵,至今還保留著四層殿宇和跨院的古老建筑風貌,在京城里是很罕見的。去年8月因安定門社區(qū)整修該廟的山門時,墻上呈現(xiàn)出漢白玉精美雕刻的巨大透窗,引起各大報刊媒體的拍照和報導。這里我們要回憶一下上世紀九十年代曾考查過這一古剎并撰文為:《古剎白衣庵》,發(fā)表于1997年3月19日北京晚報,當時考查白衣庵時,主要是該庵山門三間古建。曾請教了故宮博物院朱家溍先生,及東城文物所的譚伊孝所長,他們舉例東西城的明、清時期寺廟建筑給以分析。當時他們都提到位于西城大石橋胡同的古剎《拈花寺》,那是明代洪武年所建,山門上的門額刻石,上面的刻字和四周雕刻的圖案以及兩邊的巨大石透窗及圖案,與方家胡同京城最大的尼廟,古剎白衣庵山門建筑全面對照,得到結論是明代的寺廟。因其《古剎白衣庵》山門石額與《拈花寺》山門石額的雕刻圖案,漢白玉石雕透窗圖案及尺寸,是完全一樣的藝術風格,其石料也相同。他們一致表示白衣庵山門是明代建筑。我們因自幼生長在方家胡同,也與左鄰右舍、老街坊們一同回憶,因上世紀五十年代該庵的大雄寶殿前還保留著鑄鐵的高大香爐,上面鑄有“大明正德年制”的字樣。(其香爐在五八年大煉鋼鐵時被毀。正殿供奉觀音像及九尊娘娘像、配殿中原保存的清道光皇帝所賜巨大的蘭亭真水刻石七方,均在文革中破四舊時毀掉。)
今天寫這段回憶文字,其意是說明當時我們對古剎白衣庵建筑考查、了解的經過。這座京城最大的尼廟在歷史上有過輝煌。(清乾隆時木刻版的京師全圖,民國初年的北京內外城詳圖中,均有白衣庵位置的標注文字。)我們希望這一古跡得到文物部門的重視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