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東城157條胡同配備“身份證”

2013-04-23  來源: 北京日報
[字體: ]

 在東城區的轄區內,各級文物遍布,特別是普查級別的文物和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胡同。昨天(21日),東城區首次為轄區內18.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的157條重點胡同統一配備“身份證”。

    記者來到雨兒胡同,沿路的古建筑文物的門口,都可以見到灰色方形木框鑲邊的“身份證”。不光是大家過去熟悉的齊白石舊居紀念館,連過去未曾留意的值年旗衙門門口也有了標識。“身份證”上不僅有文物的名稱,還有它過去的來歷,背后的歷史故事,由中、英文兩種語言共同介紹。

    “可以讓老百姓在了解它背后故事的同時,還能對它的保護進行監督。”東城區文委主任李承剛介紹說,這是東城區首次為轄區內18.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的胡同統一掛上胡同介紹。近年來,東城區積極利用微循環方式,對保護區內的胡同、四合院進行保護修繕,一批在保護區內的胡同陸續受到各方關注。

    “之前保護區內的街道曾對南鑼鼓巷等胡同掛上過相應的介紹標識。這次將為已統計出的、具有歷史文化保護意義的157條胡同統一掛‘身份證’。”李承剛說。這157條胡同除了南鑼鼓巷外,還有前門鮮魚口、東四禮士胡同、府學胡同等為人所熟知的重要胡同。隨著清查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東城區還將陸續為其他胡同進行掛牌。

    “掛牌前,很多文物老百姓都不認識,不了解,保護意識也弱。”李承剛說,一直以來,東城區就在積極探索如何保護普查級別的文物。記者了解到,此次一同掛牌的還有位于建國門街道北京站西街后溝胡同2號基督教美以美會牧師住宅,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位于薛家灣胡同39號的吳越錢氏宗祠,位于西半壁街13號、始建于清光緒五年的源順鏢局等文物。這些文物,雖然連區級文保單位都不算,卻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從去年3月份,東城區為吳佩孚及家人曾經居住過的“什錦花園14、16、18號”普查級文物進行掛牌后,就致力于為轄區內的所有普查級別文物都掛上標識。“今年,這188處普查級文物都將掛牌,得到社會的監督和保護。”李承剛說。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