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廣有倉:運河直抵長城邊的見證

2017-10-07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廣有倉,誕生于明朝洪武年間,盛行于明朝240多年又延續使用至清朝末期,存世五百多年。

  開鑿潮白河通州連密云

  密云曹家路古村落形成于元代后期,由一曹姓大戶創村,在村東安營扎寨,史稱曹家寨,后改稱曹家路。因地處邊關要道,自古以來都是兵家的必爭之 地。明洪武十三年,明軍開進曹家路,修筑四門虎頭形營城,營城里緊靠東城門處建造廣有倉一處,占地十余畝,倉房十余間,儲存軍需物資,為戍邊將士提供軍需 保障。

  薊鎮長城總長600多公里,是萬里長城九鎮中最重要的一鎮。薊鎮長城又劃分十二路,在十二路中又劃分為東協、中協、西協三部分。每協又劃分四 路,曹家路屬西協四路之一,駐軍7847人,下轄15個關隘,58座敵樓。周邊還建有22座城堡,這些城堡近的距曹家路五里路,遠的在三十里之外,呈梅花 形把曹家路營城護衛其中。為了操練軍隊,明軍在村東南建校軍場、點將臺、演武廳等軍事設施,占地約40畝。

  明嘉靖三十年,密云縣境內設九處軍事衙署,曹家路為游擊署。明隆慶年間,曹家路設提督署,設提調一人,下置中軍一員,千總、把總6員,額兵1506名,尖哨100名。裝備盔甲3445副,冷兵器21736件,馬700余匹。

  據《太祖實錄》載,為了提供軍需,朱元璋于洪武六年六月下詔于北平府及密云等縣置倉儲糧以給北征軍士。

  明洪武十一年,建古北口倉,縣城建龍慶倉、廣積倉等。軍糧及其他軍用物資需要從通州陸運密云縣城,然后再分運邊關各處,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為了緩解運輸壓力,明嘉靖三十四年開鑿潮白河水運線路,軍需物資可從通州直抵密云城及古北口、曹家路等地,提高了實效。

  據《順治實錄》載,清順治十二年,裁直隸順天府密云龍慶倉、廣有倉、古北口倉、廣盈倉、廣儲倉、石匣倉、廣集倉、廣豐倉大使各一員。

  庫管要考算術題

  廒倉建造全是土木結構,房梁呈“人”字形,由大梁、檁條、椽子、木條構成。廒倉堅固耐用,通風抗震,具有防潮、防鼠、防蟲害、防霉變等功效。使用的器具有升、斗、囤、秤、印,還有石磙、石碾、石磨、犁、耙等。

  在曹家路營城內,分設著多個衙門,分別是總爺衙門、黑關衙門、白關衙門。廣有倉歸屬總爺衙門管轄,總爺衙門內還有個專管廒倉的部門叫布政分司,在營城里可算二等衙門。其職能是督辦接收調撥糧草和軍需物品。廣有倉可算三等衙門,設正負倉庫大使、庫管、庫丁多人。

  大明官員實行等級制,分為九品十八級,最低品級為九品。九品以下還有一種沒有品級的官員,雖然沒品級,依然是官員身份,吃著皇糧,拿著朝廷俸 祿,地位雖不高,也是普通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差事。倉庫大使就屬于這種沒有級別的官員,職責是管理廒倉事宜,往來于廒倉與布政分司之間辦事。

  庫管的選用是要有一定文化基礎的,起碼得會算數。庫管在錄用之前通常先要考問一道算術題。倉庫大使問:“有兩斤玉米分給三個人,一人可分得多少 兩?剩余多少兩?”如果被考者回答每人可分得0.666兩,就要被淘汰;如果被考者回答每人可分得十兩余二兩,則可被錄用。因為在明朝時期秤的計量單位是 以十六兩為一斤的。

  廣有倉清末民初被毀

  廣有倉的倉庫有好幾個,有儲存糧草的糧草庫,有儲存銀子的撫賞庫,有存放槍支的槍庫、彈藥庫,還有存放布匹、食鹽、顏料、木材的雜儲庫。

  倉庫的管理工作是很乏味的,每天要進出若干種物品,庫管要不停頓地記賬、銷賬,庫丁要不停頓地搬運,倉庫大使也會跟隨監督,一天下來,搞得每個 人都很疲憊。庫管每半個月清理一次賬目,結算出數目,于月初匯報給倉庫大使。每年的夏秋季節,是倉庫最為繁忙的時候。因為夏季雨量充沛,適于水運,秋季糧 食收獲,各地征收的糧食紛紛上繳入庫。忙完了夏運冬儲以后,布政分司也會體諒庫管們的辛苦,撥出一部分銀兩,購置酒肉面,犒賞他們一番。

  明洪武三十年,為解決軍士們的吃穿住問題,在軍士所在地興起屯田制。密云衛有軍屯20個,其中就有曹家路。屯田制的興起,減輕了水路運輸的負擔,只是管理倉庫的官丁們沒有得到半點的輕松。

  到了清代,不再有戰事,清朝政府依然沿襲著明代軍事防御體系的設置,還在往各關口派駐軍隊,曹家路設都司署。清雍正二年和雍正十三年,曹家路營 城和墻子路營城隸屬于密云西協駐石匣營管轄。到了乾隆元年,曹家路營城和墻子路營城改由河北馬蘭鎮鎮標管轄,由都司率兵駐守。曹家路營城都司以下設官12 員、馬兵36名、馬30匹。

  清乾隆元年三月,直隸馬蘭鎮總兵吳正上疏朝廷,稱“曹家路為龍寢龍脈,風水攸關,宜敬謹保護。請于黑峪關東南之樺皮房、板古嶺、黃木溝、分水嶺、朝陽洞,西南之芍香峪、南峪溝、走馬安溝、三岔口、南橫嶺諸處,各安撥汛,派兵巡守。應如所請。”乾隆準奏,得以實施。

  從此以后,清朝官兵以看護霧靈山原始森林為職責,繼續留守曹家路。而從明洪武十三年建造的廣有倉也一直被清兵使用著,直至清王朝覆滅。

  五百多年過去,廣有倉于清末民初被毀壞。民初1918年,被封禁270年的霧靈山開禁,大量的本地和外地山民涌進原始森林砍伐樹木。伐木業的興 起又催生了運輸業、服務業的迅猛發展,一時間五行八作齊聚,商賈遍地,小山村成為了地處邊關要塞的經濟繁華之地。外來人口在村里陸續建起房屋,廣有倉的那 片十余畝土地也未能幸免。

  今天,廣有倉雖然在曹家路村消失了蹤影,但由它提供軍需保障而守衛的萬里長城密云段依然屹立在村后山巒之上,它們是那樣的雄偉、安詳。在冷月殘云照古關的夜晚,站在古長城遙望山下村莊廣有倉遺址,會生發出許多的感懷。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