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 鄔思蓓
川久保玲開“黑店”紀念創業40周年
本月中旬,日本時裝設計大師川久保玲推出名為“Black shop”(中譯名“黑店”)的新限時店,并推出一系列名為“Black”的限時款式,以紀念個人40年的品牌成長歷程。從剛出道時的“黑衣怪人”到現今的先鋒設計大師,66歲的川久保玲依然以高傲的姿態,述說著她另類的黑,另類的冷,另類的深奧。難以模仿的獨創性當然是她獲得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她之所以具有已經超越服裝本身的引領時尚生活的號召力,還在于在過去的40年中,她總有一種超前思考的緊迫感。有評論者笑言,川久保玲代表了一種“前衛”的時尚產物與“犯賤”的時尚心態;而她自己則說:我的裙子就是一把利劍,并且隨時準備開戰。
上海是川久保玲粉絲的一大聚集地之一。即使在去年年底金融危機的陰影之下,當平價時裝連鎖店H&M推出與川久保玲合作的秋冬限量系列時,還是在全世界引起了年末最盛況空前的搶購狂潮。其中,上海更是以10分鐘搶購一空的“光速”,成為H&M此次全球銷售競賽中的第一名。
“我要能用我的設計開戰”
川久保玲40年的時尚故事,要從1969年她在日本開辦自己的服裝店開始講起。 1973年,她把品牌名稱定為法語的Comme desGarcons,中文意思是“像男孩一樣”。當時很多人會誤認為這個品牌名稱具有某種女權主義的內涵,事實上,這只是她從一首法國民謠中獲得的靈感。但這個名稱倒是直截了當地說出了她所理解的流行與設計概念:獨創一格的前衛形象,融合著東西方的理念。她的早期作品大多是一些正正經經的都市女性上班服,并無獨到之處,改變她的,是她的英籍丈夫亞德里安·卓菲(AdrianJoffe)祖國的朋克文化。
當時的英國經濟低迷,但思想浪潮卻一波接著一波。出身低下的窮孩子們要想引人注目,沒有經濟來源和社會地位,就只能在自己的身體發膚上大做文章。畫油彩、染發、紋身、穿洞打釘,繼而又以白粉面孔搭配復古的黑衣,展現新浪漫主義的街頭浪潮,表現對傳統社會體制的不滿。這一思潮給了川久保玲豐富的創意源泉,就在“黑色”還不能算是一種時裝的顏色、戲劇化尚停留在精雕細琢的時候,她率先大量啟用黑色,利用不對稱的時裝美學和垂墜細節,用破爛剪裁出體現“窮風流、餓快活”的丐幫服,打破了女性時裝一貫的斯文得體,強烈沖擊了當時仍屬于有錢人的高級時裝領域。 1981年,川久保玲在巴黎推出首個時裝展,以革新反叛的味道,滿足了貪新獵奇、期望與眾不同的歐美年輕一輩人的口味,大獲成功。 1982年,她在巴黎開設精品時裝店,正式進入國際時尚圈。
川久保玲至今還記得當時創業的不易。“我從來沒有覺得我的設計作品和做一個女人有關。我不是一個女性主義者,我也從來對各種運動沒有興趣。我只是決定要開一家能夠以創意為主的公司,用我的設計作為一把利劍,當我想要開戰的時候,我能用我的設計開戰。 ”——40年之后,這把利劍已經在時尚領域所向披靡,不變的還是川久保玲當年的戰斗精神。
《國際先驅論壇報》首席時尚評論人蘇茜·曼克斯(SuzyMenkes)是全球碩果僅存的勇于發言、敢對品牌設計師破口大罵的明星級“女魔頭”,她的一句話,精確地概括了川久保玲的40年:“川久保玲用黑色創造了時尚界一種反叛的吶喊,而創造的精髓,就在于好奇以及文化的覺悟。 ”我們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受朋克文化的影響,川久保玲的時裝設計會是另外一個怎樣的走向。
緊抓“犯賤”的時尚心態
川久保玲對自己的設計有更形象的評論:“對我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信息,縱觀我的設計、我的產品系列以及我的草圖,或者是我和藝術家、攝影師的合作,都像是要講一個故事。如果沒有信息,什么都是死的,信息量讓作品深刻。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我可能更適合做記者,而不是一個藝術家。 ”
川久保玲最終還是沒做記者,但她像最好的時尚記者一樣,牢牢把握住了人們——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在面對時尚時的微妙心態:你要努力取悅他們,他們就鄙視你;你要自說自話我行我素,他們就追隨你。這種被戲稱為“犯賤”的心理,事實證明是屢試不爽的。
從創業開始,川久保玲就花費很大精力投入到視覺設計、廣告和店面裝潢的領域,她相信,所有這些領域其實是一個視野下的不同部分。川久保玲在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