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女人 > 流行風尚 > 正文

一刻也無法分離:婚姻中的依賴多少才適度?

日期:2014-03-23  來源:心理月刊
[字體: ]

婚姻中的依賴萬歲

“我們干什么都在一起!誰也離不開誰!”他這樣說,她也這樣說。

她,楊冰陽,另一個更著名的名字是ayawawa,模特、情感專欄作家和暢銷書作家,智商145,她被人記住的最多的話是:比我漂亮的都沒我聰明,比我聰明的都沒我漂亮。

他,王鵬,智商超過180,極高難度智商測試的世界紀錄保持者,海歸,目前低調地做著楊冰陽老公。

盡管經歷了初戀的激情,并且有了自己的女兒,兩個人仍然黏得像一塊奶油糖。彼此之間蕩漾著愛的濃情蜜意。

■ 看起來你們彼此十分依賴?

他:是啊。我們每天24小時待在一起。這是我們的生活方式。更多的時候我會承擔她的依賴,責任衍生力量。

她:我們三四個小時不見都會很想念對方……

■ 如果因出差等原因暫時分開呢?

他:我會覺得電影中的女主角不見了,我會快進,比如多睡幾個小時,直到她出現。

她:有一次我去上海拍廣告——那是我們唯一的一次分開超過8小時,我們一直不停地打電話發短信……現在我有什么活動,都會要求主辦方讓我帶一個人,有他在我才心安。

■ 有沒有感到不舒服的地方?

他:有。我們在對方身上花費的時間是不可控的,而我們又都有很多事要忙,有時會存在沖突。

她:鑒于這種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情況,以后可能會一起開公司或做別的事,總之我們不愿意分開。

■ 這種深刻的依賴帶給你們什么?

他:我們每個人都在過兩個人的生活,無形中延長了一倍的生命,很劃算。我們一直都在共同成長,有人說找個聰明的老婆久了會更聰明,我期待著。

她:在無數個奇跡和巧合中走在一起,不得不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結婚后我們很投契,更讓我們珍惜彼此間得來不易的緣分。

疏離:不容忽視的威脅

他們的愛情故事,令人小羨慕,可能還有點質疑,因為今天的男人們和女人們都非常警惕過度依賴對兩性關系的危害。但也許我們走得太遠了,今天我們面臨著另一種威脅:我們不親密——人們的理想是不惜一切代價獲得獨立,實現以自我價值為核心的個人綻放。

愛一個人?可以,但是不能太愛。結婚?也行,但要做好拔腿就走的準備。兩個人的“融合”甚至已經被視為自我的敵人。

與 ayawawa和王鵬幸福的愛情劇集相反,任菲和李強的愛情劇集上演的就經常是疏離:任菲一個人躲在臥室里,悶悶不樂,或是在流淚;老公則在客廳里,看足 球或是看電視征婚節目。任菲好像和陌生人生活在一起——她帶著職場的工作壓力回家,他不會聽,通常都是粗暴地指責她,并說“我也有壓力,未解決”;任菲感 到絕望的時候,他的肩膀通常不給她;有時候任菲情緒失控有點歇斯底里了,他仿佛沒有聽到看到,甚至可以馬上睡著,“發出粗魯的、無恥的鼾聲”……

“就像過度依賴的愛情一樣,疏離的愛情也會損害親密感、激情和忠誠,但是是以一種不同的方式——讓那些最親近的人遠離我們。”《愛的最佳距離》作 者、美國兩性關系專家羅伯特·F·伯恩斯坦指出,“這是一種回避型依戀模式和只能靠自己的關系劇本。這種組合產生了保持距離的愛情模式——一種疏遠、不開 心、壓抑浪漫和浪費感情的關系。”

表面的親密疏離的陷阱

伯恩斯坦總結了疏離的愛情模式的特點:真正的親密關系被表面的親密所取代,坦誠的交流被防備所取代,而激情則被機械的性行為所取代。

表面的親密——疏離的人不信任他人,意味著他/她總是選擇自我認同而不是親密感——獨立、依靠自己,而不是相互信任和分享彼此脆弱的一面。毫無疑問,疏離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作親密。沒有感情的付出和回饋,沒有分享,也沒有終身伴侶的感覺。

防備——疏離的人害怕與人親近,他們的溝通傾向于表面化——甚至是防衛性的。疏離的人可能會周期性地討論一下“關系問題”,但是哪怕是這個時候,他們關注的也并不是感受,而是一些評論而不是情感。這種防備阻礙了真正的親密關系的建立。

機械的性行為——跟疏離的人做愛有時候只有生理上的愉悅,而沒有情感上的滿足……如果沒有承諾,疏離的人就會很放松,并且性生活放縱,但是當有了親密感和承諾的約束,疏離的人對于距離的需求就顯現出來了,而激情也就隨之煙消云散了。

過度依賴的人,設計陷阱讓別人承擔他不愿意承擔的責任和壓力,疏離的人則試圖設計一個陷阱讓對方放棄主動權,由他/她來決定兩個人的關系要保持一個 什么樣的距離。每當配偶試圖講一些個人問題的時候,他/她就會故意保持距離并表現得悶悶不樂,這其實就是在設置一個疏離的關系陷阱。掉入了這個陷阱的配偶 會慢慢地放棄控制權,并且不再講讓疏離者不舒服的事情。這樣,關系中的一些嚴重問題就被掩蓋了。

情感從依賴中汲取營養

我們要呼喚愛情中的依賴——因為,生命之初是融合。這種相互依賴是我們產生愛的情感必不可少的,我們在其中感受到融合、激情、忘我而我們早期與父母 的關系正是這種融合的源頭,尤其是我們與母親之間的感情經歷非常重要:慈愛的母親給孩子喂食、撫摸他/她、回應他/她的召喚和需求……

通過這種融合式的聯系,母親讓孩子感受到了自身的存在。如果生命之初的這種關系是使孩子安心的,孩子就會勇于去探索世界。這種聯系會影響我們的一生,我們永遠都會懷念它,并試圖找回它,如果當初這種聯系出現了缺失,我們就會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試著修復它。

愛情與聯系是不能分割的。少了其中的一個,另一個也將不復存在。“融合具有決定人格構成的作用:它要求所有的戀人都把自身的一部分奉獻給對方,同時 又占據著對方,擁有對方的一部分。”法國精神分析師讓-喬治·勒邁爾(Jean-Georges Lemaire)說。在聯系的交織過程中,存在著兩種相反的運動。

一方面,害怕失去對方;另一方面,又害怕失去自我。既怕分手,又怕被吞噬。這種焦慮在從不付出真情的唐璜嘴中得到了最好的表達,它是生命早期對被吞 噬或被閹割的恐懼的回響,這種恐懼的根源是弗洛伊德發現的俄底浦斯情結:為了解救自己,只有一個辦法——逃脫所有依戀,否認任何依賴。

這是現代社會比較普遍的幻想。拉法埃爾·米利科維奇認為:“是現代社會使情感的自立成為可能,而且還把它塑造成一種價值觀。”塞爾日·朔米耶則把這 種幻想視為“一種經濟意義上的自由言論,這是個人主義的一種惡化,它與愛情的聯系是不可能兼容的。”他還強調:“情感從依賴中汲取營養。

但是我反對任何把問題簡單化的言論。這種通過損壞伴侶關系來確認自我的欲望,可能源于有些人維持伴侶關系的困難。”

有一種依賴是健康的

難道沒有一種最佳的愛的距離嗎?既不是過度依賴的,也不是疏離的,而是火候剛剛好,也就是既用愛包圍著你又給你陽光燦爛的自由?“在僵化的獨立和有 害的過度依賴之間,確實存在一個健康的中間地帶。健康的依賴是這樣一種能力:讓你融合親密和自主,在依靠他人的同時仍保有強大的自我意識,并且在需要時樂 于請求別人的幫助。運用健康的依賴方式與周圍的人相處時,每個人都會發現,自己擁有從未意識到的潛能,而伴侶間的愛情則會更加深刻。”伯恩斯坦說。

愛情是矛盾的,是具有雙重性的。在依賴的背后,隱藏著愛情的另一面:交流和付出。接受愛情的聯系,精心呵護它,就能夠走出自我,敞開心扉去擁抱別 人。做到這一點就是做到了謙恭,并擺脫了自以為無所不能的幻想,也就是承認:我不可能做一切事情,別人同樣很重要,我需要他/她。一旦這種依賴變成了互相 依賴,也就是說成為了關系,自由也就水到渠成地有了可能。嬰兒時期的那種聯系會再次出現:有令人心安的愛做后盾,我們可以放手發展自己的個性。

“愛情讓我們勇往直前,我們需要得到對方的支撐來實現自我綻放,我們彼此都用一種寬厚的眼神看對方,就像母親看自己的孩子一樣。”28歲的外企職員 瑪麗說。把自己托付到愛人的手中,可以讓我們獲得內心的自由。內心的自由能夠增強我們每個人的能力,打開我們對生活的渴望。為了達到這種自由,我們必須跨 過某些階段,懂得擴大和培育這種被稱為“健康的依賴”的聯系。36歲的趙嘉經歷了10年的婚姻生活,他的體會是:“我其實能夠一個人生活,沒有她也能活下 去。但是,我的生活必須依賴她才能幸福,如果僅僅是為了活著,我不需要依賴她。”

社會學家塞爾日·朔米耶把愛情當作一種心理疾病:“當我們墜入愛河時,我們就會陷入一種對別人的強迫癥之中。這是病態的,但是這是一種美妙無比的病!”嘿,如果愛情是病,我們都愿意得這個病不是嗎?愛情萬歲!愛情的依賴萬歲!

當他/她是疏離者

為了幫助疏離的伴侶敞開心扉,你要努力縮小你們之間的距離。

■ 接受伴侶對親密關系的懼怕:幫助對方克服對親密感的恐懼,第一步就是無條件地接受它,接受能卸下兩個人的壓力。

■ 承認你自己對親密的需求:當你認可并接受對方矛盾的心態時,你就創造了一個可以溝通的環境,可以不設防地討論你的需要如何在你們的關系中得到滿足。

■ 求同存異:你就需要平衡你的需要和對方的懼怕,找到你們兩個都滿意的親近方式。

當你是疏離者

你必須學會讓你自己在情感上更加敏感,并且讓伴侶來幫助和支持你。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會將成長與自力更生聯系在一起(童年的遺產)。然而對于疏離的人來說,情況正好相反:成長意味著關系的重建,而不是隔離。如果做不到向伴侶求助,你就換一種方式:提供幫助。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