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女人 > 媽媽寶寶 > 正文

小孩子攻擊性強怎么辦?

日期:2008-03-26  來源:京華論壇
[字體: ]

  心理專家在咨詢中,有時候會遇到讓家長焦頭爛額的攻擊性很強的孩子,家人想盡了辦法卻不能奏效。這種情況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也會經常遇到。

  案例:浩浩兩歲半了,與小伙伴玩時,經常發生咬人、打人的現象。浩浩的奶奶就輕輕地打他一下說:“這孩子脾氣跟她的媽媽一樣,渾起來六親不認,連我他都經常咬。”奶奶認為她打了浩浩就是教育了浩浩,可浩浩越來越愛咬人了,后來,浩浩的奶奶只好不讓他跟小朋友一起玩了。

  一、心理原因:當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時,家長經常會很生氣,并且使用一些暴力的手段來加以制止,如本案例中浩浩奶奶的做法。

  不良后果:這樣做會給孩子造成這樣一種認知——如果別人做的不對,就可以打他。孩子的模仿力是最強的,實際上孩子的很多不良行為和習慣都是從周圍的生活環境如家長、同伴、電視等中模仿而來的。浩浩奶奶“以暴制暴”的做法只會加深孩子的錯誤認識,使孩子的不良行為變得越來越嚴重。

  心理專家建議:家長應該耐心地與孩子進行交流。一旦發現孩子的攻擊行為時,首先應該問清楚事情的原委,然后教給孩子相應的正確的處理方法。很多時候孩子爭吵的原因經常是為了爭搶玩具,這時大人應該出面進行調解,如“先讓弟弟玩一會,等一下我們再玩”。

  另外,在平時家長應該幫助孩子養成講禮貌和謙讓的好習慣,特別注意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和愛心。這可以利用在動物園觀看小動物的機會進行;在生活中,家長也不要一味扮演“永遠不會受傷的人”的角色,磕到碰到時,采取一些巧妙的方法讓孩子來關心自己;爸爸媽媽之間的互相關心也可以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榜樣;爸爸和媽媽還可以引導孩子來關心對方;家長還應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有互相攻擊的行為。這樣一種溫馨、安全的家庭氛圍一定能夠有效地減弱孩子的攻擊傾向。

  二、心理原因:當孩子出現的問題看起來與其家長的性格遺傳有關時,大人經常會將其歸結為“遺傳”的結果。

  不良后果:這樣做實際上是替孩子的不良行為進行開脫,是一種“外歸因”的做法,孩子會認為自己的錯誤是由別人造成的,與自己無關。長此以往,孩子就可能成為一個不負責任的人。另外,將問題的原因歸咎于“遺傳”,其潛臺詞就是這種行為是不可改變的,因而不利于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第三,奶奶的說法還損害了媽媽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可能會使孩子形成一些不尊重父母的態度和行為。

  專家建議: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強。因此,家長首先要了解遺傳只是為孩子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基礎,只要教育得當,孩子是能夠形成起正確的行為習慣和良好的性格的。家長要多從孩子自身的角度和自己的教育方法上來進行分析,例如“孩子是什么時候開始這種行為的?”“孩子出現了這樣的行為,是不是受到了家長的不良行為的影響?”“孩子的錯誤改不過來,是不是我的教育方法存在問題?”等等。只要家長多付出一點愛心和耐心,使用恰當的教育方法,為孩子作出好的榜樣,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環境,就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長。老人帶孩子時要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責孩子的父母親,而應該幫助父母維持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三、心理原因:當孩子與伙伴經常發生爭斗或者合不來時,大人們經常會出于各種考慮(如保護自己的孩子不受傷害或者避免與其他孩子的家長產生沖突)不再讓孩子出去玩了。

  不良后果:不與同伴進行任何交往將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特別是心理健康產生很不好的影響。如果將孩子與同伴隔離開來,孩子就不能發展起各種人際交往能力,如不能與他人建立和維持良好關系、不能很好地解決與同伴產生的沖突。另外在與同伴交往游戲時,孩子往往還要進行各種思考和推理,例如如何在遵守游戲規則的前提下取勝等。孩子在與同伴的交往中,能感覺到非常快樂,還能獲得一種歸屬感。因此將孩子與同伴隔離開來對于其認知、思維、情感等各方面的發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心理專家建議:家長要保證孩子有足夠的與同伴交往的時間。像浩浩這種情況,家長可以短期地懲罰性地不讓他與伙伴玩,以讓他認識到同伴的可愛之處,但絕不能長期地禁止孩子出去。家長在孩子與同伴交往時,要留心觀察孩子遇到的問題,孩子又是怎么解決這些問題的,或者巧妙地詢問孩子,然后和孩子一起分析。這樣孩子才能逐漸發展起自己解決沖突的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在贏得朋友的同時健康成長。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