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女人 > 情感空間 > 正文

讓老人分開帶孫 是折磨老人感情

日期:2009-01-13  來源:廣州日報
[字體: ]

俗話說“少年夫妻老年伴”,最好不要讓父母分開。

    心理指導/廣州向日葵心理咨詢中心婚姻家庭指導師胡慎之

    許多在廣州奮斗的“新客家人”家庭都有這樣的情況:年幼的孩子無人照看,只能請父母來穗照顧。有的人因父親還沒退休,母親孤身來穗,有的人則和兄弟姐妹“平分”父母。許多老兩口一輩子沒分開過,如今卻為照顧孫輩成了分居兩地、一年見面機會寥寥的“牛郎織女”。有的獨生子女家庭,老兩口雖然一同來穗照顧孫輩,卻無私人空間,甚至因住房緊張,連睡覺也要在兩人之間塞個小“電燈泡”。專家指出,其實老兩口也需要相處的自由空間。

    父母一年團聚時間不到三個月

    講述人:“新客家人”宋女士

    我是山東人,大學畢業后到廣州工作、成家,在荔灣買了房,真正落戶廣州。四年前,兒子出生,媽媽從老家出來帶小外孫。父親那時還沒退休,走不開。再后來,弟弟有了孩子,爸爸退休后就留在老家,照看孫子。老兩口一輩子沒分開過,如今卻為照顧孫輩成了新版的“牛郎織女”,一年團聚時間還不到三個月。

    我們一直為此不安,希望老兩口能團聚。去年,弟弟夫妻倆到廣州工作,原本以為父親能過來團聚,但因為小外甥屬于外來人口,讀不起廣州的幼兒園,爸爸只好帶著他打道回府,在老家上幼兒園。

    現在,爸爸的生活就像候鳥一樣,冬夏孩子寒暑假來廣州住一兩個月,一年加起來和媽媽團聚時間還不到三個月。

    六旬爸媽每天煲“電話粥”

    父母都60歲了,是老派夫妻,感情表達很含蓄。小時候雖沒見過他倆有啥親密舉動,但兩個人一直都挺融洽。爸爸是典型的倔老頭,以前在家時不愛聽媽媽的話,還會跟她拌嘴?墒牵倌攴蚱蘩蟻戆,兩人現在天各一方,反而常常互相惦念。

    媽媽老說想回家,我故意逗她,問想回去干啥?她就不吭聲,扮沒事。我有時查看電話記錄,發現媽媽白天常往老家打電話。問定期到家里打掃的鐘點工大姐,她笑答“白天阿姨跟你爸爸煲‘電話粥’,講悄悄話,不讓我聽呢。”

    晚上全家都在時,媽媽也會提議給爸爸打電話。不過,在這個場合他倆講的話通常很“官方”,無非是交換一下孫子、外孫的情況,問候親戚朋友,再互相勉勵幾句,什么“要好好吃飯”“最近變天了,要加件衣服”。我們有時聽著想偷笑,但又覺得心里堵得慌。

    老兩口帶孩子令人羨慕

    在我住的小區,像媽媽這樣的老年“牛郎織女”并不少,也有很多是老兩口一起來幫孩子帶小孩的。有些老兩口在孫子上學后,還會一起出來遛彎,逛超市。這種情況令媽媽挺羨慕的。

    現在我常鼓勵她出去走走,但她說“一個人出去,挺沒意思的”。的確,像我們這樣的“新客家人”,年輕人還好一點,而老人在這里沒有朋友,老鄉住得遠,和鄰居交流起來又有語言障礙,對他們而言,情感上依賴最多的還是家里人,尤其是老伴。

    我跟弟弟說,我們一定要努力工作,盡快將父親接過來一起住,讓他們為兒女操勞大半輩子后,能有自己的空間和生活,不要一切都圍繞著孫子外孫轉。

    點評

    要天倫之樂,也要相濡以沫

    “幸福”對于人的含義,在一生的不同時期有所區別。青年期的幸福感主要來自伴侶,而中年期主要來自事業和家庭生活,而對老年人而言,最重要的幸福感來自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和自己的健康。尤其是前者,會給老人帶來更大的滿足感。因為血脈的延續,令老人感到自己的生命也在延續,從而緩解對死亡即將到來的恐懼。因此,許多中國老人為了照顧孫輩,寧可犧牲老兩口的相處時間。

    但實際上,讓兩個老人分開來照顧孫子不是好選擇,這對老人是一種情感剝奪。因為天倫之樂并不能完全替代老年夫妻相濡以沫的陪伴之情。除非是老兩口本身感情不好,愿意借照顧孩子的機會分開,大部分老人還是希望老來有伴的。因為老年人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