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男”、“剩女”越來越多,年齡越大越容易有“愛情恐慌”……這類報道一再提醒我們,要抓緊自己的終身大事。近日有招聘網站對6000名職場人士做了一個相關調查,發現“80后”比“70后”更愿早結婚,28歲當嫁、30歲當娶是職場人心目中能接受的女性和男性的最晚結婚年齡。不管是“70后”還是“80后”,處于單身狀態的職場人中66%的人內心著急,并有兩成單身者明確表示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尋找。而在尋找伴侶的方式上,竟有七成左右人可以接受相親這種傳統方式。
的確,傳統的相親方式又再成為解決終身大事的途徑之一,連以前“皇帝女唔憂嫁”的大學生也紛紛接受相親。北京一所高校的校園網上關于“如果讓你去相親,你會怎么辦?”的調查顯示,在參與投票的1279人中,“欣然接受”的占48.88%,“會接受”的占19.33%,“視情況而定”的占23.39%,“不接受”或者“不知道怎么辦”僅占6.73%和1.67%。
上個月的東西方情人節、這個月的三八婦女節,相親活動趁機又火了一把。企業內部或者商家也趁著節日推出相親大會。在東山湖公園舉行的“情人節萬人相親會”更是相當矚目,預計實行男女一比一的萬人派對,結果女士報名者眾多,基本達到了男女一比六的比例,出現陰盛陽衰的局面。不過,說到實效會怎樣?有企業的主辦者無奈地表示,配對的成功率幾乎為零,活動一方面是做宣傳,一方面也提供一個互相認識的平臺給單身男女們。而曾經參與大型相親大會的人也覺得,人多且不說能否“找到人”,尷尬事情倒是一籮筐。
A 年紀不同,各懷心事
日前,記者參與了一個200人左右的相親大會,參與者年紀從18-40歲不等。在主持人的挑動下,現場氣氛還不錯,不過每次發起游戲,參與者都只有20來歲年輕人,嘴巴傳物、擁抱夾氣球……大玩貼身游戲都毫不抗拒。而眼巴巴看人家玩游戲、贏獎品的都是30多歲的“剩男”、“剩女”,在別人玩的時候,他們有的心不在焉左右顧盼,有的則跟同性坐在一起聊天,有的“相”不下去,干脆提早離場。
為什么會這樣呢?任職某國營企業工會的歐大姐給我們分析了一通。由于企業里未婚男女的隊伍越來越大,企業領導對此重視起來,讓工會定期組織相親大會,聯系其他國企或者大型企業的單身男女來聯誼。開始大家都踴躍參與,后來去聯誼的人越來越少,最大的原因是“相不到一起去”。歐大姐說:“20至25歲的年輕人剛畢業,對婚戀事宜還不著急,他們來參加都是抱著玩的心態,‘奔三’的人參加的目標很明確,他們是想找對象的,但是心態上又放不開,即便到場,游戲不敢玩,常常也是跟‘自己友’抱團,能有什么結果呢?”
另外,年紀不一樣,大家擇偶的條件也不一樣。“20來歲的單身男女,自然看不上40歲的,但40歲的又想找20來歲的,結果30歲左右的備受冷落。”不同年齡的未婚男女,相親條件的差異也是讓歐大姐甚為頭痛的事情。
曾舉辦過大型相親會某婚戀網站婚姻家庭專家小龍女解釋說:對于現代都市白領來說,繁忙的工作生活,戀愛婚期推后是很普遍的現象,一般說來,26到35歲的女士和30歲到40歲的男士,才能算得上大齡單身,但現在的問題是,年齡較小如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并不急于戀愛結婚,而大齡單身基本已有特定的選擇人群,恰恰是年齡處于中間段的單身,對于戀愛結婚的觀點不一,選擇各異,反而難找到合適的對象,處境比較尷尬。
B 人多口雜 隱私易損
無論嚴格或者松散的相親大會,對參加者的唯一前提條件就是單身。動輒上千人的相親大會,碰到同事或朋友的幾率就會大大提高,對個人私隱難保證,會讓相親者在以后工作生活中被人落下話柄。
25歲的湖南人小陳,曾經抱著玩玩、長長見識的心態去參加免費的萬人相親大會。當時她與幾位姊妹一起進場,到處人頭涌動,根本沒辦法看清楚男士們的長相,更別說了解,后來她們就當作游園會來玩。走著走著,卻發現另一個部門的B姐!幾個姊妹當場嘰嘰喳喳地八卦起來:“B姐前兩年不是已經結婚了嗎?我剛進廠的時候就吃到她的喜糖!”“我聽隔壁辦公室的C姐就講過,說她離婚了,原來是真的……”正當她們聊得起勁,B姐似乎也發現了她們,轉眼間就不見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