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女人 > 職場伊人 > 正文

中國白領的“二手生活”

日期:2006-10-28  來源:瑞麗女性網
[字體: ]

      為什么在信奉“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的中國,還有那么多的白領、小資會去選擇一些二手貨來裝點自己的生活?

  進入2006年10月,京城首家二手奢侈品店——V2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店慶。這家開在北京朝陽區建外SOHO的小店嚴格堅守正貨的原則,即使未做宣傳,身處猶如迷宮般的商鋪樓,依然被許多孜孜不倦的傾慕者探尋到且很快成了這里的常客。

  走入這個30多平米的商鋪,滿目都是花花綠綠的名牌手袋,每個手袋上都掛有小牌子,寫明歸屬人,以及原價和現價。每天中午午休和傍晚下班以后是店里人氣最旺的時候,通常是嘩啦沖進一幫在附近上班的白領,高跟鞋聲議論聲此起彼伏。

  有些常客,隔三差五地過來買個手袋,過兩天又不喜歡了,再次寄售在店里,有時價格比買入時還高!“什么樣情況都有可能出現,要看你淘寶的運氣了。”店長笑咪咪地告訴記者,店里每天都會有人來寄售,其中不乏影視明星。

  當然,對于二手貨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經常有顧客抱怨貨品太舊并反復質疑貨品的真假,“這其實是觀念問題,可以接受二手貨的人一句話都不用多說,能在短短幾分鐘內買走好幾個包,但不能接受的人再怎么說都無用。”店長說道。所以店內商品至今還是以手袋為主,衣服鞋帽涉及到尺寸的問題,而且中國人總是對于這些貼身用的東西比較忌諱用二手貨。

      被二手貨填充的生活

  陶鑫在北京一高校任教,常常自稱是“大資”。雖然在歐洲生活了若干年,但是他最愛使用的還是二手國貨。除非特殊情況,周末常常換上一件舊衣服,騎著破自行車直奔舊貨攤。為數不多的手機電話常常是打給收古董的農民兄弟,聽著他親熱地與之稱兄道弟,在一大堆贗品與劣質煙的環繞中,在早市各色人等吆喝中,與攤主勾肩搭背,難分彼此,真是難以想象,這個貌似收破爛的家伙,可能剛聽過《費加羅的婚禮》,且喝了一瓶上等紅酒,并描述得出其產地、來歷及相關軼事。

  陶鑫從不去潘家園等“古董勝地”,除了離家太遠,主要還是那里“會家子”(內行)太多,好貨絕不便宜,想淘到物美價廉的寶貝實在是要撞大運。但是早市的舊貨攤就不同,賣古董與買古董的人都非“專業人士”,攤主買賣只按尺寸大小,不論工藝乃至年代的時候不在少數,反正他收也是按個頭收來的。

  陶鑫曾經用3500塊錢買過一對舊的黃花梨書架,并鑒定為明代風格,老板要多要一些錢,理由就是這個書架比其他東西高大,連“運費都很貴”,每逢這種情況,陶鑫都是不動聲色,爽快掏錢,回家后喜心翻倒。時間久了,陶鑫和舊貨攤主早已經惺惺相惜,他信用絕佳,看上什么都可以先拿回家玩賞玩賞,過后再付錢。

  攤主也從來不把他當外人,真正要看貨是到攤主租的民房里,往往是一間板房同時兼了生活和倉儲,陶鑫耐心地坐在廢紙與“萬國旗”里,仔細地淘著寶貝,有時是一塊古墨,有時是舊硯臺,有時是年代久遠的牙雕,有時不過是替朋友順帶淘一個給貓洗臉的“古董碗”。

  受陶鑫影響,一家人都淘上了舊貨。陶鑫妻曾經是宜家狂,趁陶鑫出差直奔宜家,狂買一通后打了面包車往家搬,不料受到了家中小時工的無情打擊,小時工在該校家屬區服務經年,其火眼金睛總結出如下規律:凡是出過國的老師家里都是古董家具,沒出過國的老師才喜歡用宜家新品。陶鑫趁機對妻進行家庭教育,批判宜家不過是小資們嗡嗡扎堆,真正的大資只用那些行將消失了的二手古董,因為真正的品味和藝術不可復制。

  從此家里就徹底被二手貨顛覆了。陶鑫妻先是心驚肉跳聽到陶鑫自言自語,柜子頂上還可以放兩張紫檀木椅,門背后還可以擠個黃花梨的柜子;而后是見怪不怪,嫁雞隨雞,逐步變成了“二手主婦”,預謀著如何把家里的現代家具全都換了,最好來個貴妃榻;連六個月大的女兒也不甘落后,一日獨自趴在地板上玩,趁人不備,突將手中新玩具一扔,尚不會爬的她優美地滾了幾滾,眼疾手快地自紫檀木書架下拖出古董硯臺,其命中的精確度顯示,她對這個二手玩具窺伺已久。

      買東西首選二手貨

  如果說淘古董還只是少數知識分子的高級愛好,那么那些成日在各大網上二手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