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街口北大街53號徐悲鴻紀念館后門,仍保留著著名園藝家劉文嘉故居的部分建筑。劉文嘉,人稱“菊花劉”,早年東渡日本在早稻田大學學習法律,回國后參加辛亥革命,后在中東鐵路任職。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者奪取了中東鐵路大權(quán),劉文嘉不甘當亡國奴,舉家遷來北平,效法陶淵明,建房種菊,蓄須養(yǎng)花。
1931年后,日偽政權(quán)及漢奸多次糾纏,脅請劉文嘉先生出任偽職。但劉先生為保民族氣節(jié),堅決不從,他隱居家中,種菊自娛,自號“絜園老人”。為避免漢奸糾纏及日寇脅迫,遂在北城墻根凈業(yè)湖畔構(gòu)屋辟園,蒔花藝菊,取“潔身自好,閉門嘯傲”之意,號稱菊園老人,成為有名的園藝家。從此,“菊花劉”的名字馳名京華。
1951年起,毛澤東連續(xù)3年幾次來契園賞菊,還派人幫助解決一些困難。1955年11月20日,周恩來到契園賞花題書:“推陳出新,百花齊放”。朱德也曾多次前來賞菊,1955年11月26日,朱德曾為契園題詩:“奇花獨立樹枝頭,玉骨冰肌眼底收。且盼和平同處日,愿將菊酒解前仇。”董必武、謝覺哉等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都多次參觀契園,賞菊題詩。當時的契園是北京城里最有名氣的菊園。
每當秋高氣爽,菊花盛開時,便有許多名人來園觀菊。小小的菊園接待過不少我國第一代國家領(lǐng)導人,這真可以說是一個奇跡。1956年,揚州女畫家吳硯耕在北京契園寫生,三月作菊200幅。郭沫若聞訊,親自觀賞畫家作畫,留下詩句:“花不飄零根不死,東籬歲歲茁新生。”
菊園的院子很大,露地有古老的野菊,盆中有各色的新品,彎曲的籬柵好似五線譜,彈奏著“采菊東籬下”之歌。
劉先生搜集、培育的菊花有幾百個品種。其形,有的勾如手,有的團如球,有的層疊如寶塔,有的垂吊如玉簾;其色,有黃、有白、有紫,還有綠色的,可能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墨菊,那是珍品。那些獨本菊都掛著小牌,寫著菊名,有“東方紅”“白毛女”“和平堡壘”……散發(fā)著時代的氣息。
菊園勝景在正廳。正廳是名貴菊花薈萃之地,花形之奇,花色之艷,花香之幽,即便是詩人作詩也會覺得詞匯貧乏。最使這正堂生輝的是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lǐng)導人參觀時留下的題詞。游人無不駐足,飽賞眼福。據(jù)說,那些年,國慶節(jié)天安門城樓上的菊花,都出自于劉先生的菊園。
雖說菊園是私園,但劉先生并不“獨占花魁”。每當金秋,便向社會開放,愛花人不吝遠近,紛至沓來賞花。 劉先生是位很和善的老頭兒,對前來賞菊的人總是含笑而迎。他以花為媒,引來了眾多花友和他們一起交流藝菊,賞菊的經(jīng)驗。
1960年,劉文嘉先生將園無償贈獻給國家,現(xiàn)在的北海公園的菊花,就是從他那一脈相承而來,1962年,78歲的劉文嘉因胃癌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