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斤重狀如鎖頭的擲子,在幾個人手上傳來傳去、上下翻飛,高時拋起四五米,臨落地時卻總能被穩穩接住。參與的人中既有須發皆白的老者,又有血氣方剛的青年。這是牛街擲子隊正在晨練。不論刮風下雨,每天清早,在西城牛街西里一區的民族體育場上,都能見到這樣的場景。
擲子,從清代皇宮里流傳出來的絕活兒,現在已成了牛街的一張名片。和擲子一樣,百余年前即扎根牛街的傳統體育技藝——中國式摔跤、白猿通背拳等,至今仍活躍在這片哺育它的熱土上。在民間傳統體育日漸勢微的今天,牛街的這份堅守,彌足珍貴。
建場地、買服裝,街道呵護老技藝
擲子隊教頭李寬,年近古稀,卻精神矍鑠,“街道給建了這塊200平方米的專業場地,旁邊還配了更衣室,比起過去,現在的條件真是沒得說。”李寬說。
上世紀九十年代,牛街經歷了整體改造,這期間,由于找不到場地,擲子這項運動陷入低谷。老技藝面臨困境,街道辦事處趕緊想方設法解困。
新的牛街西里一區剛建好,街道立即協調物業公司,將小區中間一塊閑置場地騰出來建民族體育場。“按照老講究,練擲子最好是三合土鋪地,不能有一丁點石頭渣。”李寬說,街道找來施工隊將原有的黃土地挖下一米深,把底層細、軟、易滲水的土翻到最上層,配成三合土,這才有了如今這么好的場地。
場地有了,練擲子的居民們全都聚來了。街道于是組建了牛街擲子隊,統一給置辦了褡褳等專業服裝,還專門找工廠打造了鉛、鋁、青石三種擲子,分量、樣式全都按老規矩來,既保留了原汁原味,又經久耐用。
在擲子場地旁邊還有一塊塑膠場地,那是街道為白猿通背拳建的練習場。每天早上,這邊擲子翻飛,那旁拳走偏鋒,好不熱鬧。
晚上,這份熱鬧挪到了牛街社區中心的頂層。那里,是牛街中國式摔跤隊的練習場。百十平方米的室內,鋪了十厘米厚軟硬適中的專業撂跤墊。隊員們身形轉動、你來我往,熱火朝天。
建場地、買服裝、購器材之外,街道還積極推薦擲子、摔跤、通背拳等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愛這些老技藝。
老技藝成全民健身項目
街道搭臺,居民拾柴。牛街的傳統體育技藝日漸紅火,越來越多的普通百姓參與進來。
聊起擲子,身為第四代傳人的李寬老爺子有說不完的話題。這項運動起源于1644年,多爾袞率領滿清八旗大軍入關建立了大清王朝,成立了“善撲營”,跤手們每天除了摔跤之外就是練擲子。清朝滅亡,擲子好手流落牛街,絕活這才進入民間。
“原本是皇宮里的秘技,如今,成了大家伙兒的健身項目。”李寬高興地說,擲子隊現已有30多名隊員,而且渴望參加的人越來越多。
“瞧,接完擲子跟著就劈叉的那位,叫張樹杰,58歲了,是個招待所經理;那邊把擲子扔得最高的那位,叫張偉,42歲,司機;跟前兒最小的這個是李暢,才14歲,還是個中學生……”站在練習場邊,李寬給記者一一指點著介紹。
隊員們都有本職工作,每天早上6點半起開始練習,練罷大伙兒各奔東西,第二天又聚在一起。
摔跤隊、通背拳隊也是如此,隊員們中既有解放軍戰士、武警士兵,又有大中小學學生、工人、個體經營者等,總數已近百人。“扶持老技藝建立社團,讓喜歡的人免費參與,擅長的人傾囊傳授,這就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牛街街道工委書記沙秀華說。
為老技藝爭取更大舞臺
自娛自樂、強身健體的同時,街道還在為老技藝爭取更大的舞臺。
在牛街,每年的地區體育節、開齋節上,街道都為傳統武術專門設立展示臺,更多的市民得以近距離接觸、了解這些古老的體育項目。
西城區政府也在每年的廠甸廟會等大型集體活動中,不遺余力地推介這些老技藝,如今它們已蜚聲海外。
眼下,牛街已開始為即將舉辦的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摩拳擦掌了。“這是展示我們地區傳統體育的大好機會,今后,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愛上、練上牛街的傳統體育項目。”沙秀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