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8時,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倒計時聲響起:“……3、2、1,點火!”“北航一號”探空火箭拔地而起,直驅長空。
這枚火箭由北航的14名本科生獨立設計完成。火箭發射前,學生們與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工作人員合影。
23歲的朱浩,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的學生。在過去的近一年時間里,他和自己的13位本科同學完成了一件普通人看來有些神奇的事情:研制一枚探空火箭,并把它送上藍天。
11月1日凌晨,朱浩和他的伙伴們來到了酒泉衛星發射場。臨近發射,他們的心情愈發緊張。8時整,倒計時聲響起:“……3、2、1,點火!”一枚火箭拔地而起,直驅長空。11時、12時,另外2枚火箭也被成功送上藍天。
這3枚火箭同屬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探空火箭項目”。由大學本科生獨立設計并成功發射火箭,這在我國還是頭一次。
“‘北航一號’不是玩具,而是‘真’火箭”
作為此次火箭項目的主要負責人,朱浩這樣介紹他們一年來的心血:“‘北航一號’可不是玩具,它是一枚真正的火箭。”
“北航一號”探空火箭全長2.5米,重95公斤,有效載荷質量10公斤,火箭的六大系統一樣不少。
“‘北航一號’的升空高度達到9800米,落點和原來預算的差不多。火箭的六大系統中,有4個測試成功,1個沒有測試到,遺憾的是,回收裝置最后沒能打開。不過,總體來說火箭發射取得了成功。”朱浩說。
探空火箭是在高空進行探測和科學實驗的火箭。據介紹,“北航一號”探空火箭主要用于大氣參數的測量。有專家評價說,它的潛在應用價值很大,尤其是為廉價火箭的發展探到了新路子。
“造一枚‘真’火箭,不容易”
“別看我們都是宇航學專業的,但要造出一枚真正的火箭,還真不容易。”朱浩接受采訪時說。
2005年11月,朱浩取得了保送碩士研究生的資格。他和幾個同學開始構想從事一些與專業有關的實踐活動。與此同時,北航宇航學院常務副院長蔡國飆的腦子里,也在盤算著學生培養的新方式,“最好做一個航天項目,讓學生能用到所學的相關知識”。
很快,朱浩和幾個同學從蔡老師那里接過了研制探空火箭的項目。由12個素質好又學有余力的同學組成的團隊,按照火箭研制的分工,開始了工作。后來,又有兩位同學加入進來。
“最難的是開頭。”朱浩說,“光搞清楚從哪下手,就折騰了一個月。”他們無數次地向學校、科研院所的專家教授請教,方案一次次被否定,問題一個個被解決,“動力先行,最后終于決定,先從發動機入手”。
“沒想到簡單的原理實踐起來會這么難。”參加火箭項目的王文龍告訴記者,以前雖然學過火箭發動機、流體力學等專業課程,但實際設計則需要掌握大量書本上沒有的工程實踐知識和經驗。光是發動機組的電腦設計圖就在老師和專家指點下,先后修改了5次。
“像真正的航天人一樣工作”
設計火箭這樣的高難度項目,其中的復雜性無法預料。“北航一號”項目剛剛啟動,整個團隊就陷入了困境――由于對各個環節估計不足,日程安排不合理,項目進展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