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制約中國設計業發展的最大瓶頸是資源分散,難有集結設計業相關資源的平臺。”日前,在中關村工業設計產業協會成立大會現場,北京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副教授謝勇向記者坦言,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設計業環境與之還有較大差距。
整合設計業上下游產業鏈
謝勇的感慨源于2006年的英國之行。當年,被評為國際青年設計企業家大賽中國區冠軍的謝勇前往英國進行設計交流。“英國設計師對工作的投入讓我吃驚。”謝勇說,由于英國的文化創意產業起步較早,除了有著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外,更重要的是,設計行業有著強大的資源整合平臺,在這里只要設計師有靈感,不論多么天馬行空,只要專注、投入,一定會有許多人參與進來,將設計創意形成產業并盈利。由此形成良性循環,使得英國的設計業有著豐富的多樣性。
回到國內,謝勇感受到設計沒有配套的產業鏈帶來的弊端。當年,謝勇曾參與中科院的一項產品設計,“中科院的研究者發明了一種工業材料,通過材料和物體間的震動發出聲音,稱做震動音箱。起初我們做了簡單的外觀設計,但是后來,我們希望可以再深入一些,變成不用接電源而是使用電池的無線產品,同時希望可以實現藍牙傳輸,通過手機就可以把歌曲傳輸到產品上,實現隨時隨地播放。雖然許多人對這個點子的市場前景很看好,但是我們沒有充電技術、集成技術、藍牙技術等等與之配套的產業鏈,最終導致設計不了了之”。
愛國者創新設計中心工業設計總監李魯深有同感,“現在的設計協會,一般都是行業內部的,大家分工基本相同”。李魯說,但是歷史告訴我們,設計業要向前發展,必須整合資源。當年,德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的德意志制造同盟,將前期的產品制造、加工、設計,以及后期的品牌建立等環節集納起來,形成良好的創新機制,最終,將德國從傳統的產品生產中掙脫出來,不斷發揮、強化設計能力、提升產品品質,誕生眾多享譽世界的品牌。
由于設計產業鏈資源整合的缺失,一再刺痛謝勇,最終他和許多同行認識到必須成立一家集結設計業各方資源的平臺。由此,中關村工業設計產業協會誕生了。謝勇說,國內設計業的協會多是聚焦在點上,鮮有將整個設計業上下游產業鏈整合的協會。目前的中國設計業,技術上已經具有一定水平,但是在技術轉化為產品的過程中還存在許多不順暢的環節,比如營銷、專利注冊等。
50家企業已經入駐協會
中關村有著很多可以利用甚至不可替代的資源。中關村海淀園管委會副主任孟涵說,海淀園聚集了全國60%的科研院所、研發機構和上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在高新技術領域具有絕對優勢,依托科技優勢發展工業設計水到渠成。在“2009中國創新設計紅星獎”評選中,海淀共有18家企業的43件產品獲獎,占所有獲獎企業和產品數量的比例為17.6%和22.5%,超過上海、深圳等設計重點城市,居全國獲獎市、區之首。
“但是,這些資源沒有形成聚合作用。”孟涵說,工業設計產業作為海淀區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下一步要繼續加強政策扶持,營造發展環境,配合北京市建設“設計之都”的工作,在今年出臺的“支持自主創新核心區企業發展政策體系”基礎上,推動出臺扶持力度更大的政策,支持工業設計創新成果產業化,引導產業集聚,建立起工業設計創新體系。
如今,聯想、方正、愛國者、英特爾(中國)、頤高圣鴻、易造世界、丹方設計、華新意創等國內知名設計公司都加入了進來。專家表示,協會的成立不僅有助于實現內部、外部資源合理配置和優化,有效擴大海淀區及全國各地的工業設計企業在北京市乃至全國各產業結構中的影響力、市場份額和規模,同時也將大力推動我國工業設計產業的快速發展。
海淀工業設計發展指導意見將出爐
謝勇說,“我們是第一家純粹意義上的聚集各方設計資源的協會。目前,協會正在海淀區科委的領導下對海淀區工業設計產業進行基礎情況調查,不久之后將出扶持本地區工業設計企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和實施辦法”。
此外,海淀區政府也有意將中關村南大街、海龍商場附近的某座大樓作為以工業設計為主的大樓,辦公面積將達到數萬平方米,屆時將引入知識產權、營銷、設計等設計產業相關的所有要素。謝勇表示:“大樓不僅僅是作為設計展示,更重要的是集合各種元素,協同發展。”設計不能局限在表面上,而應該帶動上下游資源。目前,李魯已經開始尋求潛在的合作對象。他透露,將會在合作中探討全新的商業運行模式和盈利模式,包括引入商業模式、定制商業信息等內容,現在還在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