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3日消息,據美國《探索》雜志報道,《探索》雜志日前評出了引領當今科學發展的最重要的六大實驗,它們均與現階段熱門科研話題密切相關,如暗物質、環境保護、基因研究等。以下是這六大科學實驗的詳細情況。
“藍腦”神經皮層束里的神經細胞電子傳感器
“藍色大腦”計劃
科學家試圖憑借電腦模型來攻克科學中最難理解的幾個概念:宇宙起源,原子行為及地球未來氣候。如今,科學家又在設計一個用于顯示人腦活動的電腦模型。瑞士洛桑聯邦工學院大腦認知學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家亨利·馬克拉姆辛勤耕耘15年,成功繪制出老鼠大腦細胞圖,這樣,他就能制造出模擬人腦神經元的系統。馬克拉姆希望,在IBM公司的幫助下,在2015年開發出一個虛擬人腦,它擁有人腦所有的1000億個神經元。IBM公司的綽號是“藍色巨人”(Big Blue),顯然,“藍色大腦”(Blue Brain)計劃中的“藍色”兩字就來自于這個綽號。
科學家目前依舊對人腦許多最基本的功能不了解,如記憶、大腦疾病基本原理及治療等等。馬克拉姆的模擬系統以電子形式反映真實大腦的生物行為,利用數學原理模擬神經元之間的相互作用及神經傳遞素對這些細胞的影響。另外,這個模型經過調整,還能探究不同尋常的生理學變化(如大腦左半球亢奮或海馬狀突起功能遭削弱)和環境變化(如服藥的影響)。隨著,研究人員可通過電腦圖像對數據進行解讀。
馬克拉姆說:“我們正在打造一個萬能模板,它能讓我們依據任何規格再造一個大腦。”IBM公司收集了海量數據,設計完成一臺功能強大的超級電腦,一個在超級計算機設計方面從根本上革新的系統。這臺電腦的運算能力達到每秒22萬億次計算,如此強大的運算速度使其位居世界頂級超級計算機之列。
然而,馬克拉姆的很多同事認為,他的這種努力簡直是癡心妄想,因為此類模擬系統無論多么先進,都不能揭開真正大腦所有功能的謎底。馬克拉姆承認:“人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他們認為我們對大腦的了解不夠,不足以設計出這種模擬系統。”不過,他表示,隨著“藍色大腦”計劃在今后幾年的不斷完善,大腦“電路”之謎終將揭開。如果“藍色大腦”計劃小組獲得成功,科學家將首次掌握頗具意義的人腦物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