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BTV科教頻道“非常說法”的一期節目“禍從天降”,印象頗深。節目講述的是一個8歲孩子在自家小區樓下的糞坑下水道井蓋旁被意外炸亡的真實事件,目擊者稱孩子的身體都被炸飛了。痛不欲生的家長將小區物業等告上了法庭,但至今仍沒能宣判,主要原因在于責任的承擔者難以界定。也許將來孩子的父母能夠得到物業的補償,而無論怎么補償都會顯得那么蒼白,一個孩子的生命是沒有辦法用物質來丈量的。而對于這對夫妻來說似乎更加悲慘,因為他們就只有這一個孩子,而且也不能再生育。在他們悲傷的眼神里飽含了無限的懊悔,因為孩子的死和他們的監護無法脫離關系,他們也是有責任的。正如節目主持人所說,法律解決不了孩子死亡的問題,而我們要盡量減少孩子的死亡率,尤其是在暑假等孩子放松的時間段需要更加注意,最重要的還是家長教給孩子的安全意識。
類似“禍從天降”的孩子死亡事件在網上能找到不少實例,節目后我思考了一下,為什么現在溺愛孩子成癮的時代還會有很多孩子死于非命呢?
說到卻沒做到
事實上,“溺愛”的過度保護常常會導致家長不舍得孩子受苦,同時也讓孩子們少了很多體驗,而同時需要靠體驗來完成的意識就缺失了。安全意識有很多家長都掛在嘴巴,比如說不要和陌生人隨便接觸、在家鎖門、注意交通安全等,之所以還發生了“禍從天降”的悲劇,還是安全防范沒有做到的問題,節目里專家說的“不要把安全掛在嘴巴”就是是這個意思。具體來說,家長們要把安全意識植入孩子的觀念里,不是說說而已,應該是做到,教育孩子也認識到并且要做到。當然,并不是讓孩子體驗死亡,而是讓其對安全事故有深切感知,讓孩子多看些科普教育、安全教育的節目是很必要的。
安全防范領域沒有“與時俱進”
拐賣、交通、溺水等安全隱患屬于最基本的安全范疇,時代變了,安全隱患也會有新的領域出現。如今中小學的主體都是90、00后,一個被稱作網絡新生代的群體,網絡與他們是糾纏不清的,而暑假為他們創造了親密接觸網絡的良好條件。很多孩子墜落成“網癮”少年,隨之偷盜、犯罪、心理異常等都會成為他們的安全隱患。網絡游戲、交友聊天網站等很容易把孩子帶入“網癮”狀態,另外網站內容五花八門,天真懵懂的孩子是無法判斷是非的,網絡安全要十分重視。如果家長們還沒有把網絡安全管理放在眼里,那等來的很可能就是警察局的一張宣告書吧。除此,還有很多方面是需要家長注意跟進拓寬的領域,當然也是需要家長們不斷學習觀察的。
孩子網絡安全管理
說到網絡安全管理,還是比較在行,所以給家長們一些建議供參考,管理孩子也應該使用軟硬兼施的道理吧。暑期是家長和孩子接觸較多的日子,家長們和孩子的溝通效率能極大提高,所以多陪陪孩子吧,參加一些社會活動,積累社會閱歷,到郊外大自然去,舒活舒活筋骨,鍛煉身體都是不錯的選擇,趁此也能教給孩子許多安全防范知識,這能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孩子獨自上網的時間,從而增加網絡安全系數。硬性管理也是很必要的,比如不健康網站是人為無法控制的,還有孩子偷著超時玩網游等,完全可以用類似聚生網管(http://www.grabsun.com/)這樣的上網行為管理軟件來限制,你可以設置時間段,過濾網址,封堵網游,限制聊天等等。
結語:生命誠可貴,悲劇不要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