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懷有“銀行夢”的企業里,申辦方案“難產”的不止是中關村(行情,問診)銀行一家,這背后折射出企業的“小算盤”和監管之間的博弈。專家表示,雖然追捧者眾多,政策也鼓勵民資進入,但是民營銀行探索生存之道并非易事。建議民營銀行一定要結合自身用戶群體,發揮現有供應鏈平臺,并運用自身貼近實體經濟的經驗,為目標客戶做好供應鏈金融、小額貸款、第三方支付等行業“準定制”服務,千萬不要盲目追求攤子鋪大。
營銀行的申辦浪潮終于暫時告一段落,3月11日,首批5家民營銀行試點方案公布。
而之前,從公開的信息看,有意申辦民營銀行者趨之若鶩,到1月底就有90多個民營銀行名稱獲得工商總局預核準。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批落地的5家民營銀行試點方案分別由阿里巴巴、萬向、騰訊、百業源、均瑤、復星、商匯等民營資本參與,而之前呼聲較高的中關村銀行和蘇寧銀行并不在其中。
實際上,就在試點方案公布當日,就有媒體稱中關村銀行和蘇寧銀行根本沒有提交民營銀行發起設立方案。記者近日也從知情人士處獲悉,中關村銀行的初步設立方案在上報北京市政府后就被否定,后續方案也隨之擱淺。
中途“爛尾”
自從去年申辦民營銀行大潮伊始,北京地區由誰來第一個吃螃蟹一直備受關注,而中關村銀行一直被認為是獲批可能性較大的選擇之一。
據該知情人士透露,中關村管委會一直想成立一家銀行。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規劃中明確提出推動建立中關村銀行,并將籌建中關村銀行作為2013年的重點工作。
去年8月,中關村管委會發布了《支持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產業發展的意見》,其中包括支持中關村企業發起設立中關村銀行。中關村管委會對其的定位為科技銀行、互聯網銀行,由眾多民營資本發起并參與、風險自擔的民營銀行。
“中關村銀行體現三個定位,即主要為科技型、創業型、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提供全面、快捷、低成本金融服務的科技銀行;基于創新信用機制和大數據運用的互聯網銀行;由眾多民營資本發起并參與、風險自擔的民營銀行。”中關村管委會的官方網站當時稱。
而在去年9月份,就有媒體稱,中關村銀行當時正開展包括工商注冊在內的各項申請銀行牌照的前期準備工作,并有望在眾多民營銀行申請者中率先獲批。
“當時的想法是考慮到中關村銀行的示范效應以及政策鼓勵民資設立民營銀行,監管層可能會為中關村銀行開‘綠燈’,率先給中關村銀行發放銀行牌照。”知情人士表示。
不過盡管當時有關各方對于中關村銀行的獲批抱樂觀態度,但實際情況卻出人意料,“去年6月份提出想法,7、8月份的時候推進比較積極,但是年底時候方案被認定不成熟,中關村銀行也隨之成為‘爛尾工程’。”上述知情人士透露。
不成熟的方案據了解,中關村銀行當時的主要發起方除了中關村互聯網金融協會的部分單位成員外,還包括中關村區內的多家互聯網企業和民營投資機構,如京東、天使匯、拉卡拉、易寶支付、用友軟件(行情,問診)等諸多知名互聯網企業。
“中關村管委會的想法比較超前,幾個互聯網和P2P企業又爭來爭去,都想做主發起方。不少企業直接跑去跟北京市溝通,找的人多了,市里覺得不成熟。”該知情人士向記者表示,這樣就被直接否定,詳細的申報方案也就擱淺沒做了。
從記者獲得的一份中關村銀行初步申報方案上,中關村銀行注冊資本10億元,寄希望的盈利模式除了存貸利差外,還包括:基于云計算和大數據的互聯網金融平臺,獲取金融服務傭金;加強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合作,聯合開發新型理財業務獲取收入以及大力開拓以銀行信用為基礎的中間業務,如資產證券化。
針對這些盈利模式,這份初步方案提出了四方面創新,其中,在業務方面的創新有:中小企業眾籌融資平臺、非上市公司老股交易平臺、GPLP權益交 易平臺、理財產品發行交易平臺、P2P小貸交易平臺、網絡拍賣、網絡典當、不良資產包交易平臺、房地產資產證券化、金融租賃網絡平臺。
在產品類別創新上,也提出了包括虛擬信用卡、電子貨幣平臺、移動支付、網絡金融大數據挖掘系統評估、網絡金融客戶服務中心、跨境網絡金融平臺、企業金融網絡服務、網絡資金池、中介機構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等。
不難看出,中關村銀行初步設想中涵蓋了多項金融業務。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業務太多,而且有的互聯網業務很超前。實際上,對于民營銀行,監管 層的態度一直比較謹慎。從公布的4種經營模式以及參與試點企業來看,也是監管層精心挑選的結果,而且業內普遍認為以后頒發有限業務牌照的可能性也比較大。
“有關方面最初是想利用互聯網的概念,把中關村銀行打造成互聯網銀行,把能做的銀行業務都搬到網上去。”該人士表示,特色不突出,加上過于激進的想法或許也是方案中途“夭折”的原因之一。
盈利難題待解
實際上,在眾多懷有“銀行夢”的企業里,申辦方案“難產”的不止是中關村銀行一家,這背后折射出企業的“小算盤”和監管之間的博弈。
“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到開辦民營銀行的申請大軍之中,主要是被金融行業的高額利潤所吸引。”業內人士分析,或者是為了解決融資困擾,也有的是期望獲得銀行業務資質,整合實體產業與金融資本。
而眾所周知的是,銀行成長邏輯的差異性,與其他行業不同。分析人士表示,銀行業面臨嚴格的監管要求,銀行盈利、做大的過程將十分緩慢。民生銀行(行情,問診)董事長董文標此前也表示,所有發起設立的民營銀行在激烈競爭條件下前三年到五年肯定不賺錢。
顯然,雖然追捧者眾多,政策也鼓勵民資進入,但是民營銀行探索生存之道并非易事。
“民營銀行的盈利不是很樂觀。”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兼職教授趙慶明表示,“即使過了籌建期,利率也不會很高。一是利率市場化推進和競爭主體增 加,都會導致整個行業利潤下降;二是民營銀行不可能做的太大,而銀行是規模經濟效益特別強的行業。”而目前,城商行的跨區設點都還沒有放開,未來民營銀行 的跨區經營也勢必困難重重。
而在這種背景下,民營銀行如何發展,其自身定位以及業務的選擇將非常關鍵。
“監管機構針對民營銀行端出4種‘套餐’來,也是為了引導這些企業不要做‘小而全’。”趙慶明強調,在這種情況下就要突出特色經營。
而由于民營銀行發起人股東多是企業,因而有著服務小微企業的“天然基因”,小微金融被眾多專家冠以民營銀行發展的主要方向。業內專家也建議,民 營銀行一定要結合自身用戶群體,發揮現有供應鏈平臺,并運用自身貼近實體經濟的經驗,為目標客戶做好供應鏈金融、小額貸款、第三方支付等行業“準定制”服 務,“千萬不要盲目追求攤子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