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工作,對新時期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做出重大戰略部署。中關村近日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合作座談會,來自中關村的知名 企業界家、投資人、學者和京津冀節點城市的領導同志,就率先實現創新驅動、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暢談思路。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主持會議。
京津冀區域合作,起步就是創新驅動
郭洪(中關村管委會主任):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工作,對新時期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做出了重大戰略部 署。今天非常高興中關村的企業家、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合作城市的各位領導,從北京、天津、河北過來,共同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合作座談會,就率先 實現創新驅動、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進行交流座談。
京津冀區域合作,在新時期作為一項重大的國家戰略,我認為最大的特點就是創新驅動,起步就是創新驅動,要站在更高起點,以更高標準來謀劃推動。
推進京津冀產業對接,不是簡單的產業轉移,不是簡單的研產分離,不是尋求低成本發展空間,不是圈地,不是對單方有好處;而是共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需要,是共同探索營造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需要,是服務市場主體的需要。
許強(中關村發展集團總經理):我理解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有四句話:戰略政策先行,基礎設施支撐,科技創新引領,政府 市場分離。要研究政府主導、市場化應對的路徑。中關村的創新文化、創新理念、創新資源,在京津冀可以很好地互動。中關村的參與,不是復制的概念,是引領、 輻射、帶動、互補,甚至中關村可以做大中關村的概念,美國硅谷總面積輻射是數千平方公里,中關村還是488平方公里。
我們最近在和寶坻做一個項目:京津中關村科技新城,主要是承接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已經完成了產業規劃、空間規劃、低碳綠色規劃、投入產出規劃和開發模式規劃。現在進入了互聯網大數據時代,最大的資產不再是地理自然稟賦和條件,而是人才。
抓住重大發展機遇
夏新(天津濱海高新區副主任):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作為國家戰略提出來,對我們來說是重大的發展機遇。京津聯動發展從 去年就開始做一些試點,經過一年努力,我們在交通體系建設、科技創新、人才服務、產業對接和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濱海新區經過這幾年的發展,現 代制造業研發基地的建設取得了比較大的成績。制造業門類齊全,天津可謂無所不能,這是我們非常大的優勢,和北京在創新驅動引領這個角度有很好的契合,創新 與產業互動有很好的契合點。
霧霾襲擊華北,承德仍有藍天
趙風樓(河北承德市市長):承德市于2012年與中關村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攜手共建產業基地,我們派人到中關村學習,建立了中關村企業家赴承德培訓機制。去年在中關村舉辦了招商會,吸引項目36個、投資400多億。與中關村合作,為承德轉型發展、綠色經濟帶來了新理念。
承德是京津生態屏障,地域面積是兩市之和,近6000萬畝土地,一半森林,一半草場,林草覆蓋率達95%以上。霧霾襲擊華北,承德仍有藍天。我們期待承接 產業轉移,加大大學、醫院、科研所、博物館等資源的引進工作,夏季避暑,冬季躲霾,春季賞花,秋季觀景,借勢建設京津高端醫療教育休閑養老基地。
京津冀合作,需要城市群支撐
徐井宏(清華控股有限公司總裁):京津冀合作,需要城市群支撐。各個城市要找到特色和定位,都搞大而全不行。創新有 八大要素,其中資本和金融的創新以及活躍度,對一個區域的創新至關重要,我個人覺得,河北現在最缺的是金融,天津風險投資領域還沒有活躍起來,所以除了把 創業公司引過去,把要素也要引進去。京津冀協同發展,沒有一個真正能夠對三方都合適的機制,就不會真正合作得最好。不只是科技創新一體化,還有經濟、政策 上的協同機制,才能真正吸引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共同參與進來。
借勢京津,融入京津,服務京津
馮韶慧(河北廊坊市市長):京津冀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廊坊要用好區位優勢,借勢京津,融入京津,服務京津。一個 是把生態搞好,這次省兩會為廊坊提出要打造首都環境的“護城河”,第二是基礎設施,圍繞新機場,做好交通配套,交通一通,一通百通,廊坊到北京,快速暢 達,這個優勢不得了。第三是產業合作,發揮優勢,承接轉移,用創新的思路和改革的辦法推進協同發展。
建立京津冀大數據融合中心
李鈺(龍信數據董事長):降低決策成本,實現精準決策,京津冀融合發展首先是信息上要融合,未來能否建立京津冀大數 據融合中心。這個中心首先可服務于頂層設計和決策,摸清家底,了解清楚情況,到底什么產業和什么產業能夠融合,什么產業可以轉移到周邊地區去;第二可服務 于政府職能的轉變和協同;第三可服務于產業的聯動合理分布;第四是盤活現有資產,推動要素的優化配置。
城市間要防止重復建設
杜豪(賽伯樂投資合伙人):賽伯樂是一個民營的國際化高科技投資企業,我們建議借著這次京津冀一體化大的趨勢,在北 京周邊打造一個低成本、開放的、國際化的創新創業園區,集聚創新資源。第二是城市間要防止重復建設。第三是重視頂層設計,是否需要創造京津冀一體化的戰略 模型,要有理論指導。
從節能角度做環保,企業賺錢,政府省錢
吳道洪(北京神霧環境能源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我們做了18年的大氣污染治理工作,形成一個根本認識:節能 是最好的治理!純粹做環保,是要花大錢的,從節能角度做環保,企業賺錢,政府省錢!我們公司是全國最大的做燃燒技術的公司,沒有燃燒就沒有霧霾。要從根本 上解決大氣污染物排放,必須靠市場化科技創新的成果,否則20年、30年很難解決。
污染治理要創新商業模式
陳作濤(天壕節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我們有一個建議,用創新驅動的方式,推進京津冀加快區域節能減排,能否在商 業模式上做點創新,如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環境管理,加快區域環境改善和節能減排項目推進,用專業公司的投資再保險的方法。第二個建議,就是用金融創新 的思想給低碳企業、綠色企業更多的支持。
清華改良鹽堿地增加耕地
劉嘉(清華大學科技開發部主任):四年前清華大學用自己的發明專利,牽頭發起鹽堿地改良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去年在 壩上做了5600畝的占補項目,預計3年內在壩上做到十萬畝的占補平衡,增加了耕地,改善了環境,減少了鹽堿地風沙。我們建議可否考慮在京津冀地區實施統 一的占補平衡綜合協調,實現多方共贏。
啟動市場機制來推進
龔曉青(電子城投資開發公司總裁):推進三地一體化,市場機制應該活躍起來。原來北京是吸納型,把資金、人才都吸納進來,現在要做放射型的、帶動型的,這個變化,要啟動市場機制來推進。
金沙江有個產業模式
蔣華(金沙江創投基金合伙人):金沙江創投目前在中國是最大的高科技基金,先后在互聯網、半導體照明、新能源以及電 動汽車這些板塊,都做了全產業鏈的投資。金沙江有一個產業模式,希望能夠在基金、關鍵技術、產業園、市場四個方面良性互動,形成產業生態系統。剛才很多企 業家提到政策成本,還有一個關鍵是決策速度。如果京津冀地區在體制上、在金融工具和基金上、在商業模式創新上、在決策機制上,都能夠快速反應,一定能更好 地吸引高科技投資。
傳統產業轉型要嫁接新科技
方發和:(軟通動力集團高級副總裁)京津冀一體化,一是要重視利用科技創新來幫助傳統企業轉型,二是頂層設計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搞最時髦的東西,就沒有差異化了,就不會做得太好。產業布局的頂層設計,在國外有成熟經驗,可以借鑒。
推進創新一體化重視四件事
趙燕霞(方迪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創新一體化應該是京津冀一體化的重要內容,一是頂層設計要立足全球視野,通過中關 村創新要素的輻射,使得整個地區成為吸引全球創新要素的高地;二要圍繞創新產業鏈,研發、小試、中試,最后產業化,各地發揮資源優勢,尋找差異化定位;三 是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讓創新要素,人才、技術、創新的資本、知識產權等實現自由流動;四是抓住改革的巨大動力。期待未來這個地區圍繞制約科技創 新的各種障礙,進行全方位突破。
探索城市綠色發展模式
賈鳳山(天津寶坻區區委書記):寶坻在承接首都功能方面探索做了一些工作,從產業上講,我們在節能環保產業,在新能 源、新材料產業,在高端裝備制造、現代服務業上,都有承接首都產業功能。希望通過與中關村之間的合作,探索一種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低成本、多層次、升級 版的科技與經濟相融合的城市發展模式,從而放大中關村創新創業的生態系統。
保定大有作為
馬譽峰(河北保定市市長):京津冀一體化說了這么多年,現在上升到國家戰略,有里程碑意義。歷史上,保定因北京而 生,取“保衛天下安定大都”之意,叫做保定路。在三地一體化過程中,保定可望發揮功能核心區作用,承接多種功能,大有作為。保定現有17所大學,是北京以 外的地級市里大學最多的城市之一,有充足的人才儲備。我們將按照中央的頂層設計,立足比較優勢,立足現代產業分工,立足區域優勢互補,立足合作共贏,找好 發展新定位。
區域創新合作有四個要點
郭洪: 推進京津冀創新合作,一是市場機制,合作的主體還是企業,要尊重市場規律和市場機制。二是政府引導,政府要做好規劃引導、政策引導和服務支持。我們要加強 產業規劃、空間規劃、生態規劃和投融資規劃的研究和對接,為市場主體和創新要素自由流動保駕護航。三是營造環境。中關村參與京津冀創新合作,不是簡單地輸 出幾個項目、幾個人,也不是傳統的共建產業園、招商,而是共同營造跨區域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營造適合創新創業的環境。四是以資本為紐帶,通過共同出資, 以基金的模式,搭建一個可持續的、有內在動力的、可以長期服務的區域合作平臺,來具體推動和落實雙方的合作。
把握三大產業趨勢
郭洪:新時期中關村的創新發展,要跳出中關村看中關村。必須在全國發展大局中謀劃和推動,在全球坐標系中去思考、去 定位,必須主動地、自覺地在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區域一體化中找準位置。為此,我們也要順應大勢,摸清全球發展趨勢,找準發展機會。對當前經濟、科技 發展,我總結了三個趨勢,跟大家一起交流。一是在大數據時代,用互聯網思維和技術推動轉型升級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二是利用節能減排技術提升傳統產業越來越 緊迫。怎么用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是一個大課題。三是現代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融合越來越緊密。在中關村,現代服務業的銷售收入占比達到三分之二。
我們中關村一定要始終把握時代特征,站在時代最前沿,作為審視我們各項工作的立足點和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