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關村從電子一條街,發展成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集科技、人才、創新產業為一體的經濟強區。2013年,中關村走入貴陽,在國家高新區成立 中關村貴陽科技園,為貴陽科技創新注入全新動力,將貴陽國家高新區實力再度提升。12月21日,北京•貴陽“創新驅動區域合作”系列活動中簽約的中關村貴 陽科技園36個項目集中開工,中關村在貴陽掀起了新一輪產業園經濟熱潮。
中關村進“筑” 助力經濟科技發展
中關村“牽手”貴陽,并非突然而至,而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醞釀,累積。
2013年8月8日,以“創新驅動、區域合作”為主題的新聞發布會在京召開,舉辦活動的兩大主角是來自西部的貴陽市政府與號稱 “中國高科技孵化基地”的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
2013年9月,在第九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的背景下,前述提及的兩大主角再次聚首貴陽,成功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累計簽約投資總 額達465億元,涉及產業類、科技服務類、人才類等106個項目,雙方還正式舉行了“中關村貴陽科技園”的揭牌儀式。中關村貴陽科技園也正式落戶國家高新 區,以打造西南乃至西部的為發展目標,全力激發貴陽經濟潛力。
項目效果圖
其實早在早在2010年時,貴陽市曾被科技部確定為國家級創新型試點城市,力爭到2015年,全市研究與開發經費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 2.4%;高新 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5%左右;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然而,受制于當地產業發展落后、科研人才缺乏與科研配套不足等多方面因素,貴陽的科技創新 能力一直偏弱。
如今,借助中關村的科技創新優勢,貴陽迎來騰飛的機會。2-13年10月,貴州省政府、科技廳等相關領導還親赴北大、清華等名校延攬優秀畢業生。
市委書記曾陳剛明確指出,貴陽要以“快、轉、高”為標準,依托園區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制造業,堅持并完善“企業向園區集中、項目向園區布局、產業在園區提升、政策向園區傾斜、人才向園區流動”的成功做法。
中關村來到貴陽,成為2013年大事記中濃厚一筆。
中關村升級國家高新區投資潛力 綠地新都會投資機遇不可復制對于中關村貴陽科技園的發展,貴陽政府有著明確的目標和堅定的決心。貴州省委常委、貴陽市委書記陳剛對中關村貴陽科技園區下一步發展明確表示 “不許房地產項目參加。” 這一決定雖會有利于中關村貴陽科技園以科技、人才為核心的全力發展,但另一方面,中關村貴陽科技園區的從業人員生活配套缺失問題就更為凸顯,成為一大亟待 解決的問題。
綠地新都會的出現,填補了這一空白。作為國家高新區目前唯一在售的大型生態購物公園——綠地•新都會,與中關村貴陽科技園毗鄰,對于拒絕地產項目進駐的中關村貴陽科技園,綠地•新都會將成為園區的重要商業配套。
效果圖
綠地新都會為高新首例定制式城市綜合體,以生態綠谷為設計理念,在原生自然植被與地貌基礎上,規劃出多功能、高效率、多元復合的現代城市建筑群落。建筑總面積達24萬平米,涵蓋了甲級寫字樓、特色精品商業、電影城、大型超市、高檔百貨、SOHO居住等多種業態。
對于商業項目來說,有人氣才有商機。目前,綠地•新都會,是國家高新區唯一在售的大型商業體,對整個區域的高新企業人群來說,無疑成為區域的中 心消費地,且隨高新區企業增多,客源也將年年穩漲;就一條主干道之隔的中航集團,擁有上萬人的日常消費力;在未來,另一側緊鄰的十萬人居住文教用地規劃的 形成,也將成為綠地•新都會的穩定消費群;同時,綠地•新都會擁有Metropolitan大都會、Marsh生態綠谷、Mode時尚品位商業、Mini 酒店式公寓、Mansion甲級寫字樓五大多元化產品,適合不同的投資人群;10分鐘高速對接主城區,統領鹽沙路、金蘇大道、輕軌4號線麥沙站、環城快鐵 白云站、公交換乘站等,讓距離不再成為問題;作為世界500強綠地集團旗下作品,綠地新都會書寫了貴陽新商務時代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