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電子賣場的 轉型正在加速。由于假貨橫行加上電商沖擊,昔日火紅的賣場已日漸式微。e世界、鼎好都已出現整層商家人去樓空的景象,原本有五層的e世界現在只有三、四層 和二層部分商鋪在營業。即使在稍好點的科貿、海龍,空位招租的鋪面也隨處可見,不少柜臺租金價格一個月已經不到3000元,有些位置靠里的柜臺甚至只要 1500元/月,降了一半以上。商廈管理方紛紛謀劃著轉型做商場或寫字樓。
手中的鋪子賣不出去
“要知道是今天這樣,誰還會在這里買鋪位。”53歲的蔣念祖無聊地對著電腦看著視頻,一天都難有一個顧客光臨,本來和他共同維持經營攤位的妻子,現在由于無事可做已經回了寧波老家。
2006年老蔣用自己在老家做小買賣攢下的幾十萬在中關村e 世界三層買了一塊不到20平方米的鋪位經營線材生意。8年過去,附近的房價已經從幾千漲到幾萬,老蔣的鋪子卻在貶值,“要能賣出去早就買了,這么多空位, 想租出去都難。”8年光陰給期望來中關村淘金的他留下的卻是金錢以外的東西:他租的十幾平方米的平房每月租金只要七八百,這是房東給他的人情價,其他人都 要1500元才行;無人光臨的店鋪如今靠的是之前老主顧維持生意。
比老蔣年長幾歲的劉大爺是這里的送貨員,他是在2006年退休之后從黑龍江來到這里做送貨員,像他這個年紀的送貨員在中關村為數不少,頭發花白,走路帶風。原來忙的時候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一天送貨要跑四五十趟,現在一天能跑十幾趟就已經不錯了。
小張是二十出頭的導購,雖然只來了兩年,她對這里變化已有切身體會。“剛來時旺季一天能掙四五百,現在一天也就六十、八十,一百就算多了。原來 下班了還能約人一塊唱個歌玩一下,現在都得省吃儉用了。”每天8點上班,6點下班,拉一撥人進店得一塊錢,如果這撥人買東西能得10塊錢。
賣假就是作死的節奏
馬先生陪弟弟去海龍大廈買電腦,被一個導購拉進一家店,由于他們之前已經在網上看好了要買的型號,就提出讓賣家拿出那款電腦看看,可賣家提出必 須先交錢才能看貨。馬先生以為不會有問題就把錢交了,可等了很長時間送貨的人都沒來,后來銷售就反復勸說,馬先生最后花5600元買了他們推薦的電腦,回 去一查這款電腦只要3600元左右。馬先生要求退貨不成,報了警,最后商家勉強退回800塊,“這感受真是糟透了,再也不來這兒了”。
提起欺詐銷售,蔣念祖很不以為然,“都是些小年輕的,我們不跟他們摻和。”同樣是年輕人的小張也對此很無奈,在這里干久了她慢慢摸清了哪些店是 “黑店”,盡量不將顧客往那里帶,因為帶到哪家導購的收入都是一樣。她指著電梯口的一家寫著“蘋果正品”的柜臺,說他們家根本沒有正品,幾十塊的山寨貨當 行貨幾百塊賣給顧客。
這些店拉客不僅僅靠小張們這些專業導購,他們還會自己派店員在大廈門口拉客,記者看見一些導購拉著客人的胳膊往店里拖。不過來此的顧客似乎已經有了免疫力,對路上迎面上來搭話的人往往敬而遠之,言語間更難見友好。
研究互聯網20年的觀察家郭芾菩對中關村的變化感受頗深:“在2005年之后,電子商務分流了大批客戶,很多商家都靠吃老客戶維持。但老客戶一方面要給回扣,另一方面電子商務讓價格越來越透明,就算給回扣,某些老采購也不敢吃。所以就出現了大批不租攤位合租寫字樓的商戶。這些商戶雇用一批人天天在賣場溜達,看到客戶就拉,有機會能騙就騙,葬送了電子賣場最后的口碑,也成為賣場滑向深淵的催化劑。”
電子賣場轉型提速
“五年內,專業電子賣場將徹底消失”。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李易早在2011年就有此論斷,其實對于電子賣場的衰敗,相 關的部門也早有預感。早在2009年,海淀區政府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中關村西區業態調整的通告》,將該區域定位為以技術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和輻射為核 心,以科技金融服務為重點,以高端人才服務、中介服務和政府公共服務為支撐的創新要素聚集功能區。不鼓勵電子賣場、商場、購物中心、餐飲等業態在該區域發 展。規劃中鼎好A座寫字樓被定位成科技金融機構類,鼎好B座和海龍、e世界的商場定位為新技術新產品交易及展示類,寫字樓則被要求創新型科技企業面積未來 要超過50%。
記者采訪中明顯感覺到,中關村賣場轉型速度正在加快。e世界的一層已經全部清空,二層的商家告訴記者是因為到期后市場部就不再往外續租了。海龍 物流港大廳的電子屏幕上滾動著目前空閑鋪位的信息。隨著新的科技企業的不斷入住,中關村的街面上小白領取代了搬運工,記者在e世界七層的美食城看到食客熙 熙攘攘,他們是在這座大廈寫字樓里辦公的白領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