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賣場 > 正文

別讓外國品牌騙了你的錢

日期:2011-04-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體: ]
  時下的中國,“名牌”仿佛成了“外國品牌”的代名詞。服裝銷售市場更是如此——內地的大型商場和專賣店里,民族品牌服裝的倩影難得一見。“洋裝崇拜”似乎已成一些人難以戒除的“毒癮”。

  外國品牌真的值得我們如此推崇嗎?

  拒不道歉的外國品牌

  近日,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對首都各大商場的休閑褲進行隨機抽檢。結果,眾多知名的外國品牌被檢出虛標含量、甲醛含量超標、色牢度不合格等嚴重問題,不合格率接近四成。這樣的休閑褲,會引發皮炎和細菌感染等多種疾病。大名鼎鼎的西班牙品牌ZARA、英國品牌萬寶路、美國品牌暇步士等,都榜上有名。

  國家服裝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實驗室技術主任邢云英說:“這些檢測項目都是強制檢測的起碼項目,不達標是不允許生產的。這些生產商不僅在原料上弄虛作假,更嚴重的是安全指標完全達不到國家強制性標準。”然而,有關廠商對此似乎毫不在意,中國消費者竟然也不予重視。

  此次“上榜”的ZARA,是西班牙知名的休閑服飾品牌,出現于1975年。由于其設計時尚、價格適中,頗受中國年輕人的追捧。2009年8月以來,ZARA在中國已連續7次被檢測出問題,但每一次都沉默以對,不召回任何產品,也不給任何說法。

  此次ZARA被查出問題后,環球人物雜志記者立刻聯系其位于上海的中國總部有關負責人,得到的答復是:“沒什么可談的!”記者又來到位于北京市西單大悅城的ZARA專賣店,售貨員表示對相關事件“完全不清楚”。而一位正在購物的消費者還固執地說:“ZARA在國外的品質其實很好,這是中國工廠的問題。”截至發稿時,記者仍未從ZARA公司得到任何關于此事的說明。

  內地的大型商場內,售貨員們依然在為這些洋“名牌”叫賣。4月18日,記者來到北京翠微商場暗訪。從商品分布圖上看,國外品牌服裝都在二、三樓銷售,而國內品牌則被“藏”在客流量小的四、五樓。而且,商場的男裝區充斥著意大利、法國品牌。記者發現,它們都采用英文商標,以顯示其“洋氣”和“身份”。

  這些在中國銷售的品牌為什么不使用中文?一位售貨員不屑地對記者說:“這都是大品牌,怎么會有中國字?”另一位商場工作人員則說:“我們賣服裝就是要選擇顧客喜歡的,名牌畢竟會吸引收入較高的顧客。中國人有錢了就喜歡買外國名牌,這你不服不行。外國名牌品質高、檔次高、水平高!”

  洋名牌的真實水平

  ZARA為何屢次“犯規”,卻依然能“俘獲”中國消費者的心?有同行一針見血地指出:“因為它沒有競爭對手,中國消費者買它的賬,所以它根本不在乎質量和信譽問題。”

  另一位業內人士則透露:“現在,很多國外品牌生產商都知道中國的‘游戲規則’——中國內地的消費者只關心服裝的款式。所以他們就將重金用于設計,制作基本完全放手給工廠,甚至交給一些手工作坊,摻假問題自然不少。”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ZARA走的是“低價戰略”,采購成本壓得很低,使一些為其供貨的服裝廠不得不想辦法“彌補”。而“彌補”的手段首先就是摻假。

  目前,內地的棉花價格約為3萬元/噸,而滌綸的價格只有1萬元/噸,于是就出現了這樣的結果:ZARA一款休閑褲標明含棉量75%、羊毛含量20%、滌綸含量5%,而實際檢測結果卻是含棉量為68.2%、羊毛含量10.6%、滌綸含量15.7%,另有4.0%的腈綸和1.5%的粘纖。

  記者還發現,很多商場在產品抽檢方面存在嚴重問題。一位批發商透露:“商場的產品抽檢只是一小部分,基本檢驗不出什么問題。即便有不合格的產品,為了留住國外大公司的貨源,商場也必須咬牙收下。”

  記者曾親歷某市一家賣場引入美國一款時尚服裝品牌的談判過程。其間,中國賣場負責人表示,只要美商方面愿意進入,未來其產品可享受免檢待遇,其他所有條件也都可以談。

  一位從業者甚至透露:“現在國內能看到的外國品牌,很多都是‘假洋鬼子’,它們依托于國外大公司,自稱是其二三線品牌;有的甚至只是在國外注冊一下,起個英文名字就變成了‘國外百年品牌’。”由于缺乏相應法律制約,在中國制造的“空殼洋貨”,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內地市場上。

  民族品牌需要扶持

  1994年,我國成為世界第一服裝生產大國,服裝加工出口量占世界的一半。然而,“中國創造”卻一直難成主流。品牌缺失給我們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中國出口一件襯衫只有30—40美分的利潤,賣出8億件襯衫才能換回一架空客380飛機。

  在中國服裝界,有兩個靠品牌獲得成功的典型例子。

  運動員出身的李寧已將門店開到美國洛杉磯,和耐克、阿迪達斯等世界巨頭分庭抗禮。李寧說,他的最大成功就是推進“品牌戰略”。

  大楊創世集團董事長李桂蓮則對“股神”巴菲特等名人穿上她的產品感到驕傲。由于巴菲特的青睞,創世西裝在國外的銷量增長了四成。

  即便如此,在內地的很多商場,創世西裝還是被安排在不起眼的位置,給洋品牌當陪襯。對此,李桂蓮氣憤地說:“這對民族服裝品牌十分不公平,國內知名商家應該給我國民族服裝品牌應有的地位!”

  讓李桂蓮感到傷心的是,一些地方政府也沒有像關心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民族品牌。不少政府采購項目都優先選擇洋貨,一些地方官員甚至表示:“寧可買貴的也不買對的。”

  專家認為,一個民族的衣著服飾,對其民族性格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目前這種局面不得到改變,我們的民族心理將長期受到不良影響,崇洋媚外之風將繼續在中國社會上橫行。

  近年來,從美容用品到奶粉再到名牌服裝等,洋貨的誠信丑聞此起彼伏。對此,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認為,這是我們樹立民族品牌的良好時機。“我國不斷花費大量外匯進口高端產品,其中2/3國內完全有能力提供,如果用國內高端產品替代進口品,對整體GDP的拉動作用將十分明顯。”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孫瑞哲近日表示:“未來5—10年,將是中國從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目標全面沖刺的關鍵時期。加快推進紡織工業品牌建設,提高品牌貢獻率,實現紡織工業成功轉型,是實現紡織強國目標的必由之路。”

  那么,在實現目標的道路上,中國消費者該做些什么呢?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國民應該多嘗試購買民族品牌——因為高質量的中國貨數不勝數!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