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賣場 > 正文

中關村,一個時代的沒落

日期:2015-03-19  來源:艾瑞網
[字體: ]

于北京而言,中關村絕對是一個地標。

對于中國的互聯網行業,中關村則代表著一個時代,一個中國互聯網起步、成長、轉型的時代,而這一時代已經徹底改變。

中關村,沒落后的轉型

中關村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站在改革開放的浪尖上,中關村曾經孕育了聯想、百度、四通等眾多的知名企業,甚至有媒體將中關村譽為中國的“硅谷”。

中關村對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影響可以歸集為以下三點:一是在80年代“下海”浪潮中,中關村成為承接眾多創新性企業的重要基地,柳傳志等多家企業都曾 經在中關村駐足、成長;二是成為了北京甚至是中國電子商品的集散點,以中關村e世界、鼎好商城等為代表的大型電子產品賣場,曾經是無數人的淘金場,這些人 中就包括1998年在中關村開始創業銷售光盤的京東商城創始人劉強東;三是開拓比形成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以產業園式的集群管理,優化資源配置,共享 政策優惠,孵化了一大批互聯網企業。從以上三點不僅可以看出中關村的基本輪廓,也能看出其發展的基本脈絡,即中關村作為互聯網基礎商業發展的功能已經沒 落,正在向著推動產業升級,產業創新的方向驅動創業型企業的發展。

也就是說,中關村正在走在轉型的道路上。

沒落,是必然趨勢

中關村見證了中國互聯網行業的歷史變遷,在從商業硬件渠道,轉為軟件支撐的過程中,中關村為中國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眾多借鑒;特別是,中關村大型賣場的衰落,更是讓眾多人開始真正認識到中國經濟模式上的重大改變。

中關村賣場,曾經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而如今已經門可羅雀,這里匯聚著中國最大的電腦、手機、相機、電子配件等眾多電子商品,在30年的發展中,從鼎盛到衰落,中關村賣場何以成為時代的棄兒,值得我們思考。首先,市場主體的變化是根本原因,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市場經濟剛剛起步,供需嚴重失衡,市場是產品驅動型的,消費者往往處于被動消費的地位,各種柜臺前都是等著購買產品的長隊;而隨著中 國經濟的騰飛,電子類產品的供應量越來越大,邊際成本越來越低,市場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這就促使消費者變為市場的主體,在購物過程中更加關注價 格、質量、品牌,比較成為購物前必做的工作,而中關村并沒有把握時代的脈搏,在產品的豐富和購物便利性方面基本沒有太大的改變;其次,產品質量是硬傷, 中關村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電子類產品水貨、假貨、翻新貨、行貨的混雜賣場,在那消費者可以選擇購買各類產品,但是由于管理缺失,水貨、假貨大肆泛濫,很 多消費者沒有辨別產品質量的能力,購買到問題產品后沒有有效的渠道獲得維權,“騙”已經成為中關村 的另一個代名詞,很多人如果不是通過熟人基本不會去中關村購物,消費者信心基本損失殆盡;最后,缺乏人性化的營銷方式讓人望而生畏,其實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在中關村各大賣場的門口有眾多負責拉客的人員,從消費者接近門口他們就開始各種搭訕,目的是將其引導指定的店鋪,用很多人的話講是一種“變相傳銷”,客流量越是少這種方式越是收到各商家的追捧,也就越受到消費者的反感,進一步降低客流量。

中關村賣場在時代前行的過程中,并沒有反思自身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在不斷透支人們的信任。而電商很好的迎合了消費者心理意識的 變化,成為壓垮中關村賣場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方面電商降低了產品成本,并使其透明化,把消費者作為選擇主體,提供了商品的詳細信息供其參考,另一方 面,電商建立了完整的信息流,消費者的購物行為完全可追溯,服務變得標準化、可視化;所以,中關村賣場的沒落首先是其自身商業模式的失敗,其次才是外部競 爭的壓力。

歸結到一個點上,零售業要消費者為核心,消費者的需求是產品和服務存在的基礎,這也給快速發展的電商企業很好的警示,要時刻圍繞消費者,為他們提供滿意的產品和服務,時刻感知消費者習慣的改變并快速做出市場反應,才能一直站在前進的軌道上。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