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三月,去了趟北京。到了國家圖書館后,離中國IT界赫赫有名的“中關村”只有一站路了,于是在北京的霧霾中步行前往。
十五年前的中關村在我腦海中仍然歷歷在目,大樓前堆滿貨物的小推車,來來往往的人群,公交車、私家車嘈雜一片……對于一個喜歡數碼產品的人來說,這真的是一片歡樂的海洋,在這里可以淘到中國最“時鮮”的數碼產品。
但是現在,中關村地段多了許多拔地而起的大樓,卻少了人流和嘈雜。正是周六,這本應人流量最多的一天。但走進中關村科貿中心,發現大樓里空蕩蕩的,大量的商舖處于關門狀態。一些小小的格子舖用布遮擋?,柜?上已經積滿了灰塵,看來已經幾個月沒有開張了。
在五樓,有幾家舖開?,但店主是一副寥落的神情,坐在店舖的一角,玩?電腦。走進店里,他們也不打招呼,只是朝你看看,仍然低頭玩?電腦。在另一個樓梯 口,站?兩個年輕人,見有人過來,輕聲問:“配電腦嗎,還是買筆記本? ”他們指指邊上一個狹長的店面,你可以過去看看。
這樣的招呼本是數碼城里常見的攬客手法,但在這空空的大樓里,已算久違了。
“中關村在線”網站一直收藏在我電腦瀏覽器里,閑暇之馀,就會點開去看看。我在網站上看不出這十多年來“中關村”有什么變化,但現實中的中關村的景象,給我很大的視覺沖擊和心理體驗。因為我看到的是一個蕭條的市場,就像秋風過后的大地,滿目枯藁,寒風瑟瑟。
從北京回來,看到不少媒體人對中關村的報道,文中所敘與我所見完全一致。這個曾經讓劉強東販賣光盤賺足人生第一桶金的地方,正在快速老去。
中關村的現在,正是商業大賣場在互聯網沖擊下的一個縮影。如同我在上海南京東路上看到的上海一百,從二樓開始,全部在賣衣服,如同一個服飾批發市場,我就知道,許多東西已經從神壇上摔落下來了,而重構遠遠沒有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