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屆畢業生早已離校,但是對于廣大高校及其學子而言,“史上最難”的就業壓力并沒有消失。中關村北大青鳥就業指導老師表示,未來5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規模將保持在年均700萬左右,約占新進人力資源市場勞動力的一半,青年就業壓力仍不容小覷。有媒體將其解釋為“最難就業季或將再持續5年”。
雖然僅從就業規模人數判斷就業難否,有一葉障目之嫌,但是就業形勢將持續嚴峻,已是不爭的事實。在上屆已畢業、新一屆尚未開始的“喘口氣”工夫里,我們要去反思,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源在什么地方,與經濟減速有何關系,是不是屢屢被詬病的大學擴招。中關村北大青鳥的老師指出,只有找到癥結所在,才能開出治病藥方。
就業問題,從來都是宏觀經濟的問題,跟經濟增長、產業結構有著密切的相關性。不過,經濟減速不是“史上最難”的根本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產業結構失衡。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形成了以中低端制造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現代服務業一直偏弱,低端制造業對人才受教育程度要求相對較低,就業主力軍自然以進城務工人員為主,無法為受過更多教育的大學生提供適合的崗位。
大學生就業難,還受到社會觀念、市場環境的深度影響。“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體制內外有別的用人制度以及北上廣與中小城市在資源配置、機會獲取方面的差別,導致當今大學生就業存在重國企公務員、輕中小民營企業,重知識、輕技能,重北上廣、輕中小城市等傾向,也是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因此,中關村北大青鳥的老師表示,大學生就業難,不在于大學擴招,應從教育領域找問題,大學人才不適應社會需要是導致學生的“滯壓”的關鍵因素。歸根結底,大學生就業難牽涉到經濟發展、市場環境、教育制度、戶籍制度等盤根錯節的問題。
中關村北大青鳥就業指導老師指出,解決就業難,僅靠教育部門一家之力、單打獨斗恐難奏效,政府部門應當統籌考慮,以改革求發展,以發展解難題,凝聚政府、市場、高校等多方合力,共同推進大學生就業工作,給這些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一片放飛理想、追逐夢想的廣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