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人才 > 正文

中關村聚集高端人才成效顯著

日期:2011-08-16  來源:《中關村》
[字體: ]

 建設中關村(6.82,0.02,0.29%)人才特區,是中央為構筑我國人才發展戰略高地、建設人才強國做出的重大戰略舉措。

  To build the Talents’ Special Area is one of the strategies of our government to develop talents’ strategic high-land and construct talents’ strong nation。

  

  2011年7月12日上午,北京國際飯店,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工作大會隆重召開。

  這次會議距離今年3月有關部委與北京市委市政府聯合印發《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人才特區的若干意見》,時間還不到半年,加上期間的另外一些準備工作,“人才特區”的推進可謂緊鑼密鼓。此外,會議的級別高,出席的人物身份重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劉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組織部部長李源潮,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李智勇等都出席了。

  可以推知,“中關村人才特區”并不是中關村各種盛名之中的一個榮譽稱號,而是中央到地方領導們“動真格”的產物。

  北京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呂錫文對《建設中關村人才特區行動計劃(2011-2015年)》進行了解讀,市委常委、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書記趙鳳桐代表中關村管委會發言,會議由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郭金龍主持。

  據稱,會議旨在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動員各方力量,集中中央和北京市地方資源,全力推進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

  “行動計劃”效果初顯

  為了貫徹落實《若干意見》的總體要求,北京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加快建設中關村人才特區行動計劃(2011-2015年)》,全面落實人才特區的建設任務。該計劃擬通過實施拔尖領軍人才開發工程等6項重大工程,落實10項具體支持政策,采取“兩步走”的方針,建設國家級人才特區。《行動計劃》圍繞建設“人才智力高度密集、體制機制真正創新、科技創新高度活躍、新興產業高速發展”的國家級人才特區這一建設定位和總體要求,提出努力把人才特區打造成為“創新特區、高端特區、國際特區”。

  今年以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充分發揮自主創新的引領作用,科技人才集聚,科技經費支出快速增長,創新優勢顯現。示范區經濟保持較高的增長態勢,總收入、實繳稅費總額和利潤總額同比增速均在20%以上。重點高新技術領域發展加快,新能源與高效節能技術領域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中關村示范區加快制定落實“人才特區”各項政策,積極吸引各類人才。至4月末中關村示范區共有科技活動人員27.8萬人,占從業人員的比重為26. 6%,比2月末和3月末分別高出0.9和0.5個百分點,高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8.5個百分點。其中“國高新”企業吸引人才優勢明顯,擁有科技活動人員25.1萬人,占示范區科技活動人員的90.3%,占從業人員的比重為33. 8%,高出示范區平均水平7.2個百分點。

  人才特區有四“特”

  人才特區的“特”體現在特殊區域、特殊政策、特殊機制和特殊平臺。

  特殊區域體現在中關村獨特的區位優勢上。經過20多年的發展建設,中關村形成了“一區多園”的空間布局,擁有232平方公里的產業用地,核心區有32所高校、206家科研院所,是科技人才資源最密集的地區,全國海外留學人員約有1/4在中關村。

  特殊政策是指國家和北京市支持人才特區建設所出臺的優惠措施。《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人才特區的若干意見》明確了13項特殊扶持政策。北京市制定了《加快建設中關村人才特區行動計劃(2011-2015年)》,配套實施6項重點工程,落實10項具體政策。在人才科技經費使用、進口特需品稅收優惠、簡化結匯手續、重大項目資金支持以及人才落戶、出入境、醫療、家屬安置等各方面,人才特區都實行了特殊的扶持政策。

  特殊機制是要創新一系列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目前,北京市與19個中央單位組建了中關村創新平臺,打通各類要素流動和配置渠道,著力構建“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體制機制。下一步將籌建人才特區建設促進中心,打造“一站式”咨詢服務平臺,為人才特區的海外高層次人才提供“專員制”服務。同時,積極推動科研管理體制的改革創新,總結推廣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建設經驗,在有條件的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單位,試點推行新的科研管理制度,努力營造與國際接軌的科研學術環境。

  特殊平臺體現在人才事業發展的空間上。人才特區積極打造兩大“發展極”,分別是“中關村科學城(9.11,0.06,0.66%)”和“未來科技城”。“中關村科學城”是以中關村大街、知春路、學院路為核心區域,在生命科學、航天航空、網絡技術、新材料等領域,打造高端研發技術創新服務區,集聚高端人才,轉化創新成果,力爭推動區域形成萬億元以上的產值規模。在這個區域,重點建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中試基地和技術轉移中心,目的是促進自主創新和成(27.85,1.03,3.84%)果轉化。目前,中關村科學城高校院所和中央企業建設特色創新產業園18個和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9個,評估論證和實施的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60余項。“未來科技城”是在中組部、國務院國資委的支持下,以建設低碳、現代、國際化之城為目標,以支持央企人才團隊發展為著力點,以大市政配套建設為保障,嚴格控制工期和質量,努力實現年底前“初具規模”。目前,有關方面制定了《未來科技城人才引進工作暫行辦法》,支持入駐央企引進急需緊缺的各類人才。由神華集團、商飛集團等15家央企在北京昌平區共建人才創新創業基地。未來科技城規劃面積約為10平方公里,聚集了一批新型研發機構。目前,已經有4家央企開工建設,年底前15家央企將全部開工,入駐央企已經引進了50名入選“千人計劃”的海外高層次人才。除了這兩個“城”,人才特區還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天航空、云計算等領域的一系列重大科技專項、新興產業項目平臺。依托這些研發機構、研發基地、各類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吸引和聚集各類人才,搭建多層次的創新創業平臺。

  聚集高端人才成效顯著

  在人才特區建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和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市上下高度重視人才特區建設,形成了支持中關村人才特區發展的合力,吸引聚集高端人才成效顯著。目前,中關村碩士及以上學歷人員約12萬人,從業人員人均產出超過100萬元。中關村現有海歸創新創業人才超過2萬人,目前活躍的企業超過2000家,是國內海歸人才創辦企業最多的地區。北京地區入選中央“千人計劃”的海外高層次人才達到311人,其中80%在中關村地區。入選“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的163人中,75%以上在中關村示范區。自中關村高端領軍人才聚集工程實施以來,已有103人入選。

  中央決定率先在北京中關村建設人才特區,是中央為構筑我國人才發展戰略高地、建設人才強國做出的重大戰略舉措。同時,在中關村率先建設人才特區,也是示范區創新發展的重大機遇,是中關村發展進程上又一重要里程碑。北京市有關負責人透露,下一步,北京市將認真貫徹落實人才特區建設工作大會的精神,以實施《關于加快推進中關村人才特區行動計劃(2011-2015年)》為主線,全面啟動實施拔尖領軍人才培養工程等6項重點建設工程,落實市級層面的10項具體扶持政策,進一步探索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著力提高人才特區的高端人才聚集度,不斷打開人才事業的新局面。而做到這些,也正是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提供人才智力保證,為建設人才強國作貢獻。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