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是首都乃至全國當之無愧的人才特區。目前,北京地區共引進“千人計劃”入選專家629人,約8成在中關村;301人入選了北京市“海聚工程”,約7成在中關村。中關村每年發生的創業投資案例和金額均占全國1/3左右。
進行中的中共北京市十一次黨代會今天舉行新聞發布會,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楊建華在會上介紹了上述情況。
“千人計劃”是中央層面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簡稱。該計劃主要是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從2008年開始,用5到10年,在國家重點創新項目、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中央企業和國有商業金融機構、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主的各類園區等,引進2000名左右人才,并有重點地支持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的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回國或來華創新創業。
2011年,中關村示范區企業實現總收入超過1.96萬億元,是2006年的2.9倍,占全國高新區的1/7,5年年均增長23.8%。企業繳納稅收925.8億元,是2006年的3.8倍,年均增長30.7%。增加值3062.6億元,是2006年的2.4倍,年均增長19.1%,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19.1%,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從2007年的16.4%提高到2011年的23.7%。
在中央和北京市重大科技項目支持下,中關村高校院所和企業在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北斗導航系統終端、基于通信的列車控制系統、甲型H1N1流感疫苗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技術和產業化方面取得突破,產業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2011年,中關村企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達783.2億元,5年將近翻一番;近5年申請和獲得授權專利總數達7.5萬件和3.5萬件,分別為之前5年的4.2倍和5倍;共參與創制和修訂國際標準70項、國家標準1150項。2011年中關村及北京市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890億元,是2006年的2.7倍。
近年來,中關村每年新創辦科技型企業超過3000家,2011年達到近4000家。超過兩成的企業2011年收入增長50%以上,5年年均增長超過30%的企業達2271家。中關村收入過億元企業總數達1648家,比2006年增加近千家,收入5年年均增長26.4%;其中,十億元以上企業282家、百億元以上企業31家,形成了一批引領產業發展方向的創新型企業。境內外上市公司總數達218家,五年數量翻一番以上,其中境內創業板已達57家,形成了“中關村板塊”。
楊建華說,未來5年,中關村將繼續大力聚集拔尖領軍人才與科技創新要素,培養聚集高素質企業家和創業團隊,支持企業和高校院所聯合培養創新型人才,建立健全高層次人才自主創新平臺、創業支持體系和具有國際水平的產業環境,基本建成中關村人才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