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靠譜的人,做著一個靠譜的夢。”這是36歲的張金文對自己十年創業經歷的概括。
從一間30平方米的小民房搬進寫字樓,從畢業時的赤手空拳到今年的銷售額有望過億……張金文這句樸實的話,折射了無數中關村創業者們的心聲。
當記者問起“為什么創業”,平素敏于行而訥于言的創業者們常能蹦出一個個令人震撼的答案。
“我想做出能改善人們生活的互聯網產品。”1992年出生的季逸超,憑借自主研發的手機瀏覽器,登上了福布斯排行榜。
“我想讓每一首音樂都被恰如其分地使用。”24歲的施凱文經過屢敗屢戰,第三次創業終于成功,剛剛得到了上千萬元人民幣的投資。
……
“無論什么人,只要懷揣夢想,就能在中關村找到實現的可能。”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說,“創業的夢想,創新的土壤,創造的力量,是對‘中國夢’的最好詮釋。”
“有夢想,沒想過有多苦”
十年前,張金文在碩士三年級時,做出了一個讓周圍人都難以理解的決定——去創業。他選定的攻堅領域是綜合電子信息系統和武器裝備信息化仿真模擬測試解決方案,此前一直為國外企業所壟斷。
創業何其苦?
2003年,未爾銳創科技公司在一棟簡陋的居民樓里設了一間30平方米的小辦公室,第一次有了正式的辦公場所。偶爾有客人來訪,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
2007年,為了將產品推向全國,張金文帶著團隊開啟了一場行程2萬公里、沿途26個城市、7場大型研討會的市場推廣。經費有限,每人一個睡袋、住30元一天的青年旅館,是團隊的“標配”。在成都,他們終于來到一家五星級賓館。然而,所有人忙著調試100臺用于產品演示推廣的電腦,在徹夜加班之后,全都在酒店打地鋪過夜。
而這時,張金文的絕大多數同窗,已經領著高額的薪水,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但是,創業又何其甜!
2010年,未爾科技自主研發的產品技術線完成海、陸、空、天、電仿真模擬的積累。公司獲得了近300家軍工企業和醫療、電信企業的客戶。三年間,銷售額從300萬元躍升到3000多萬元。
更重要的是,他們在軍工領域打破了通信和電磁環境以及雷達方向上國外高端仿真工具的壟斷地位。
“當時沒想過有多苦,就是覺得要是不做出點事,對不住自己學到的一身技術!”10年后,說出這句話的張金文仍然血氣方剛,向醫療、教育、游戲等方面進軍,是他的新目標。
無數像張金文一樣執著逐夢的創業者,將中關村炙成一片創新的熱土。近年來,中關村的創業企業數量逐年增加,2011年首次突破4000家。
根據中關村管委會的統計,在中關村創業者中,為實現夢想而創業的創業者比例高達65%,遠遠高于全國創業者的平均水平。
“以實現自我價值為目標的創業者,比投機型創業者有更長遠的目光,也更堅毅、有忍耐力。”中關村管委會創業處相關負責人說。
(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四代人”的不眠夜
4歲開始學鋼琴的施凱文曾經給自己設定的理想生活是:不羈、隨性。可以深夜編曲,但更可以隨時蒙頭大睡。
如今,24歲的施凱文早已習慣了凌晨4點鐘睡覺,清早8點鐘起床,每天把18個小時用在工作上。
施凱文是悅音經典網絡科技公司的創始人,開發的音樂搜索產品Jing首創了全球首個模糊語義搜索。在第二次創業失敗后,雇不起技術員的他連續一個禮拜不眠不休,從零起步,強迫自己學會了編寫代碼。
“每個創業者,都有無數個不眠夜。”車庫咖啡創始人蘇菂說。車庫咖啡柔暖的燈光下,是無數夢想在升騰。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企業愿意把研發中心設在中關村?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創業者選擇在中關村實現他們的創業夢想?只有一個原因,這里的創新創業服務環境越來越好。”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說。
據介紹,中關村將繼續加強對車庫咖啡、創客空間等創新型孵化器、創業服務平臺的支持,通過支持中間機構,通過創造更好的平臺,為創業者營造實現創業夢的廣闊空間。
從14歲到70歲的夢想接力
一代又一代,追夢者總有相似之處——
他們都睡過地板,在破磚房、小民居甚至宿舍的鋼架床上擠著做研發。
一代又一代,追夢者卻也總有不同之處——
20年前,聯想現任CEO楊元慶挨個敲開康柏、AST、IBM代理商的門,漸漸為聯想電腦打開了市場。而新一代的青年創業者們,更多地從創業初期就直接從全球尖端技術領域起步。
將閱讀器與社交網絡大數據結合,張一鳴的“今日頭條”閱讀器不用進行任何訂閱,就能讓用戶看到最感興趣的內容。在APP Store中,這名不滿30歲的創業者開辟的應用軟件,成為下載量僅次于蘋果“iBooks”的媒體類客戶端。
多次到車庫咖啡探訪,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曾見過14歲的高中生,也遇到過70歲的長者。他們都帶著共同的目標:研發創新產品、尋找合作伙伴。
“有人或許會說,14歲的小孩不好好上學,折騰什么創業?年入古稀了,老人還來湊什么熱鬧?但這其實恰恰是中關村的神奇之處。”郭洪說,“在這樣的氛圍下,越來越多的創業者一定會選擇在中關村作為夢想的起點。”
“我要逐夢,我要創造,我要做有意義的冒險,我要有挑戰的人生。”100年前,美國《企業家》雜志的發刊宣言,成為全球創業者在創新發展中無數次提及的名言。
而今,這擲地有聲的聲音,正在中關村、在整個北京,一再回響。
正如施凱文所言,100年后,或許不會有人記得他們的名字,但一定會有人記得某家企業、某項技術,并且永遠有人會沿用他們共同的名字——
中關村青年創業者。